下面我讲第三个问题。
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我们各项实践工作中去
“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所以每一个公民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当中都担当重大职责。但是,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这样和那样的障碍,主要是思想认识障碍、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围绕这三大障碍,我提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三大思路。
一是辩证处理几种关系,清除思想认识障碍。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之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而这些模糊认识不澄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遇到思想认识障碍。有哪些障碍呢?有很多,这里我只讲两个最主要的。第一个障碍,有人说“以人为本”是西方“人本主义”的口号,我们最好不要讲以人为本,因为这样很难与西方人本主义划清界线,所以最好讲“以民为本”。这属于模糊认识。因为这个认识没有弄清楚我们讲的“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二者的共同点可以概括为“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尊重个人”这三个方面;但它们还有两个根本区别:西方“人本主义”讲“以人为本”,主要是从目的的角度来讲的,人在社会当中只是目的,不是手段,而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从手段和目的统一的角度来讲的,我们既要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是目的,同时也讲中国的发展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人”又是手段。第二个模糊认识,有的人说我们现在讲以人为本为时过早,我们经济水平还达不到那一步,步子走得太快了。我在调研中了解到这种认识还是很多的。有一位区委书记说:“在中央没有讲‘以人为本’之前,我什么都敢干,讲了之后,我什么都不敢干,我脖子上架了一把刀啊。”我说怎么理解?他说:“你看,过去我说拆迁就拆迁,我说买地就买地,说干就干了,但是今天就不行了,我要去买农民的地,上面有政策,还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问题,比如说我要拆迁,很多群众就是不搬,不让我拆迁,那我就不敢干了,因为我干了,可能就撤我的职,脖子上架了一把刀。”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这里也存在一种模糊认识,就是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以人为本”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关系。我想从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以人为本”的水平确实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以人为本”就意味着要解决城市的内在民生问题,如社会保障、福利、教育、医疗保健、卫生、健康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肯定需要财政做支持,如果财政是空的,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当你那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以人为本”的胃口吊得太高,不然的话就是自缚手脚,这是其一。但是,“以人为本”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所以即使你这个地方经济水平发展比较低,我们也要讲“以人为本”。怎么理解?白求恩精神是不是“以人为本”?是!但白求恩精神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在那个年代我们根本谈不上经济发展水平,不是照样讲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吗?你看看,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医疗工作者“人本精神”多么强。今天我们经济发展水平比过去高得多,但今天我们一些医院的医患关系很大程度上变成了金钱关系,你没有什么病,却让你做很多检查,然后医生开大处方,5%、10%、15%的提留就出来了,根本不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我们经济发展了,但我们有些医疗工作者的人本精神却缺失了,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以人为本”之间不完全有必然联系。所以,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也要讲“以人为本”。由此我认为,我们不能借口自己哪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而对“以人为本”无动于衷,不屑一顾。
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消除观念障碍。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领导干部在其中担当重大职责。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领导干部,正像高考的分数是考生的指挥棒一样,政绩观是领导干部的指挥棒,所以树立政绩观对贯彻“以人为本”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顺利地贯彻“以人为本”,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把人本理念引入政绩观当中,通过这个政绩观来贯彻“以人为本”。如何设计“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呢?我想应当主要考虑六大指标体系:一是消除贫困;二是合理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三是妥善安置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下岗的失业工人;四是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五是保障妇女的平等权益和地位;六是适度缩小城乡、地区、行业在分配上的差距。
三是推进制度创新,消除体制障碍。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一篇讲话中说,“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在他心目中,解决中国的问题首要是制度问题,是体制问题。这是个瓶颈性的东西。我们要注重思想教育,但根本在于制度。比如说,我们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思想作风教育。但真正要取得成效,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是关键。我想这个道理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也是一样的。要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是关键。我们现在的社会运作体制有一个特征,即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运作体系。我们的资源配置是自上而下的,越往上越有资源,越往农村越没资源;我们的信息也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越往上面信息掌握得越多,越往基层信息越不透明;我们每个人能不能进步,一定程度上与自上而下的任命制有关;包括解放思想也有一个自上而下的问题。“以人为本”也有这个问题。传统型政府,我归结为是一种“管制型政府”,政府是上面,有权力,政府有资源,是管人的,而下面的老百姓是要听从政府安排的。这种“管制型政府”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是有一定阻力的,因为政府是管你的,不是服务于你的。我们讲“为人民服务”,从毛泽东开始,讲了多少年了,但在今天要贯彻落实恐怕还有不少阻力。所以党中央提出一个思路,由“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型政府来实现政府职能与政府管理体制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我理解为“政府搭台,民众唱戏”,就是政府主要为民众发挥自己的能力提供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政府职能是搭台,民众是唱戏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本理念就比较容易贯彻落实了。所以,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在于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落实到政府职能上来,就是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
好了,今天上午我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我从未来、现在、过去三个角度与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今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二是我讲了对“人”如何理解,对“本”如何理解,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三是针对三大障碍,我提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三大思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基本内容和观点。这些内容和观点,是根据中央的有关精神,结合大家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我自己长期研究的观点来谈的,属于一己之见,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