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李兴山: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2)

第三个转变是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从经济总量来看,现在我国可以叫经济大国,就像从奥运会的金牌总量来看,我国可以叫体育大国一样,但在很大程度上我国还不能叫经济强国。从总量来讲,现在我国仅次于德国,处在世界第四,我估计今年就能超过德国,因为去年我国就比德国差一点零头。今年我国的发展速度就算比去年低,但超过德国应该没问题。我国进出口总额现在是世界第三,很多产品的产量都名列前茅,甚至是世界第一。比如说我国是第一大产钢国,大到什么程度呢?恐怕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几个大国加起来也没我国多。我国还是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煤炭、粮食的产量我国都居世界前列。我国是服装大国,大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大家出国可能有体会,现在到国外商店买服装、鞋帽、玩具,只要不是太贵的,买回来一看几乎都是“中国制造”。

我国还不能称为经济强国,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强国要看综合实力,不但要看经济,还要看政治、文化、国防等。我认为,现在我国还存在着几个问题,我概括为“五高五低”。

一是总量高,人均低。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四,今年就可以达到第三,但我国人均GDP就比较少,现在是两千多美元,我查了一下资料,我国现在人均GDP大约居世界第104位,排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之后。

二是投入高,产出低。我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世界少有,这些年一直是9%,最近几年都是10%以上,但我们这个速度主要还是靠大量消耗资源,甚至是牺牲环境换来的。再者,我国的发展主要是靠国家投资拉动的,而不是靠消费拉动。大家知道,拉动经济一共三辆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比较正常的增长方式是消费打头,而我国一直是投资打头,消费在经济拉动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所以要扩大内需,提高消费水平,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不能完全靠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发展。

三是产量高,科技低。我国的产品产量虽然多,但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这是我国发展的另外一个突出矛盾。主要表现是很少有自己的品牌、知识产权、专利、核心技术,于是核心竞争力也就不强,一些重要行业、重要领域的主要设备还是靠引进。

不讲汽车等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就是服装业,我们也很少有自己的品牌。浙江有一个县叫嵊州,号称领带之乡,一年产三亿条领带,但很多领带都是贴牌生产,一条贴了人家牌子的领带马上身价百倍,不贴人家牌子的就是地摊货。我们挣的只是加工钱,当然这个阶段不可逾越,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除了在体制上、政治上、文化上各方面要做出努力以外,从经济上看,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外国人称我们为世界工厂,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还称不上世界工厂,因为世界工厂的一个主要标志是有核心技术,不在于生产量的大小,没有核心技术只能成为加工厂,所以我们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排放高,循环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是一个突出矛盾。现在大家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认识都有所提高。我这儿有一个有关环保部门的资料,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世界第一,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40%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严重污染。我国目前有3亿农民喝不上干净的水,4亿城市人口呼不到新鲜的空气,三分之一的城市污染非常严重。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16个,前10位中中国占7个。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环境问题的压力还是很大。

现在农村的污染也需要十分注意,农村原来循环的,现在循环链条断了。比如说种庄稼,现在不用有机肥了,用化肥。用有机肥种庄稼实际上是循环,种了庄稼就吃,吃完了就排,排完了就攒粪,攒的粪再种庄稼,这是个循环。现在不循环了,种完了吃,吃完了排,也和城市一样,但又没有城市那样的排污设备。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一个现象,就是逆城市化,人们都愿意到农村或郊区生活。

五是代价高,实效低。为什么要用“代价”这个词,因为这个概念不但包括投入,还包括浪费、损失,甚至于一部分破坏,就是投入以后不但无效,有时还造成一些副作用。从收效来看,我们要讲实效,有时候我们的收效是虚效,没有什么用,费不少力,还劳民伤财;有些有了实效但并没有真正的实惠,这是因为我们在做事的时候铺张浪费,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引进“代价”这样一个重要概念,尽量减少代价,增加实效。应该尽量减少发展中的代价,增加发展中的实效。

第四个转变是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现在怎么理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就是建得差不多了,收尾阶段叫完善,那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是就收尾、填平补齐或者叫锦上添花呢?我认为,不能这么简单理解,肯定不只是收尾。我们现在的改革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就是处在一个攻坚阶段。什么叫攻坚呢?就是要解决深层次问题,要啃硬骨头。改革开放30年来,好改的、能改的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剩下需要完善的,不是要收尾,而是需要攻坚,要打硬仗。比如说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等,我们还在打攻坚战。下面我要讲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个发展问题,还是个改革问题,没有体制、机制的保障,科学发展观很难贯彻落实,所以要看到我们的改革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

关于这一点中央也做了很多阐述,我结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以及大家可能存在的疑虑谈几点认识。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观,不是消极的。科学发展观虽然是针对一些问题提出来的,但它是顺应发展的潮流、根据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不能认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降速度、刹车、整顿,它还是要强调发展。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说明科学发展观不是要否定发展、减缓发展,而是要更加重视发展,仍然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更加积极的一面体现在哪里呢?它不但强调发展,而且强调又好又快发展,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原来我们讲又快又好,现在讲又好又快,这不只是一个字的颠倒,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不但重视发展,而且强调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要讲质量,讲效益,不能只讲速度。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发展观。所谓实事求是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是从实际出发提出来的,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结合国情、省情、具体单位的情况,不宜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但也不等于各行其是。第二个含义就是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提出来的,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什么叫科学?最大的科学就是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就当前来说,我们应该尊重哪些规律呢?我认为至少四大规律要尊重。

一是要尊重自然规律。人在大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可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但是违背自然规律迟早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就讲过,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迟早要遭到它的报复。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体会,比如酸雨和雾霾。我们常说“人定胜天”,人应该有点这样的气概,但不要去超越自然规律,现在提出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大家可以看看四川的都江堰,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使自然造福于人民。

二是要尊重经济规律。我们搞市场经济时间不长,从1992年正式提出来到现在十多年,我们要研究经济规律,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不管是经营企业,还是宏观调控,都要研究、尊重和利用市场规律。不提高市场化的水平,就难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做到资源配置以市场基础,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市场经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包括逐渐改变过去政府高度集中、包揽一切的情况。但任何市场经济既有优化资源配置等优越性,市场缺陷或者市场失灵等局限性,所以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是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互作用的,二者缺一不可。市场体制、市场调节需要宏观调控发挥作用,宏观调控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调控,否则政府直接配制资源太多,就不叫市场经济,就是计划经济。

再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也要不断认识新问题。比如最近美国出现的金融风暴,有人叫金融海啸,现在遍及全球了。美国原来号称是最成熟的市场国家,金融在发展中是个很重要的部门,但如果把它搞得玄而又玄、虚而又虚,搞一些金融衍生产品,谁都看不懂、弄不清,都在盲目买,一旦一个链条出问题,就会有连锁反应。所以我们又要发展,又要研究规律,完全靠防火墙,不发展是不行的,所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

三是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我们讲的社会发展规律,不仅仅指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样一些社会趋势,还要研究具体的社会发展。比如说我刚才讲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增强了,我们的政府执政、管理,没有一定的民主程序不行,不实行一定的民主改革不行,但改革过了头也不行。比如宣传工作,现在不像过去那样封闭,有电视又有网络,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发生的事大家马上就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还用老一套办法,恐怕不太实用,所以需要不断改进一些社会管理方法、方式,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择业观念,过去我们就一条:服从国家分配,党让上哪儿就上哪儿,现在比较复杂,双向选择,虽然看起来不太好分配或者不太好管理,但这是一种进步。

四是要遵循人类思维规律。人类思维也是有规律的,不是怎么说就怎么是,大话空话随便说。科学发展应该有科学发展的态度,有科学发展的思维。任何发展都要从实际出发,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要超越阶段,超越现实,超越自己的条件,提一些过多、过大的口号,这样也会产生矛盾。比如说现在我们搞一些世界最高最大最快,我认为没有必要。能快尽量快,能大尽量大,能高尽量高,但是不要一味追求世界最大、世界最高,有些高起来、快起来配套跟不上,也会出问题,要有一个协调发展的思维。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