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观。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要全面辩证地理解,不要片面地理解。有人就提出来,全面要不要有重点?要不要有中心?我觉得,全面不等于没有重点,不等于没有中心。所以我认为,虽然要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但说到底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我们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这是不矛盾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要重视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了一定基础,不然那几方面的建设就很难做到了。包括国防建设,现在神五、神六、神七不断上天,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难以做到的。
协调是不是没有差距?协调是不是都要同步?协调是不是就要一刀切?我觉得也不是这个意思,协调指的是有一定比例的发展。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一般的发展应该是非平衡的协调发展,原有的差距解决了,会产生新的差距,这样不断协调,而不是同步。同步有时候不一定协调,走路的时候我们还得一前一后,如果两条腿一块儿跳就肯定不协调,也走不快。
还要辨证理解可持续,不能绝对化。在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重视生态。我去年到北朝鲜去,它基本上就没怎么发展,现在他们主要是强调政治,强调军队。在平壤下飞机,整个飞机场就停了一架飞机,整个平壤市没有红绿灯,只有女警察在指挥交通,完全指挥得过来,因为车不多。平壤的空气好,我们住在它唯一一个五星级宾馆的最高层,晚上往下一看,没有多少灯光。当然,人家虽然生活有困难,但精神头挺好,跟我们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有些情况很相似。但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不发展是不行的。当代发展要顾忌后代,像我国多少年来没有重视发展,这才发展了三十年,我们还有很多欠帐,还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如果我们的发展速度降得太低,恐怕问题会更多。
还要辩证理解以人为本。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是为人的发展而发展,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宗旨和目的。根据马克思的阐述,人的发展起码有这么几个基本点。首先,用马克思的话讲,未来社会是自由联合体。马克思确实把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宗旨和目的。其次,要明确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到什么水平,人也只能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和过多的许诺。马克思讲,没有蒸汽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在质和量两方面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总体来讲,我们要关注民生欠帐,应该重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所谓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是指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为什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呢?概括地说,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也就是说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我们要理解,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强调要为老百姓做好事,最本质的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发展上,就是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真正动力和主体,我认为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本”主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什么我们要提出这个问题呢?这就涉及到在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下,相对来说,政府是高度集中的,一定程度上包揽一切,发展是靠政府推动的。因为政府计划、政府立项、政府投资,甚至于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我们有一句话,就是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所以现在各级领导,每天主要忙着调动群众积极性,不是开会就是发文件,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有时候调一调就动了,不调就不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动,所以一级等一级,一级靠一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等靠要”的体系,我们要把这些问题逐理顺了。
我们现在的发展中也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我到浙江调查发现,浙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民众创业、老百姓创业,再加上政府鼓励支持来发展,我把这种经济称为民本经济,以老百姓为发展的主体动力。我把他们的运行机制归纳为四句话,我认为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应该做到的:市场配置资源、人民创造财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搞好服务。市场配置资源,老百姓是发展的主体,企业必须要自主经营,要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具体来讲就是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不宜搞过多的经营。
现在有很多人提全民创业,我觉得这不行。民众创业是指老百姓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而全民创业搞不好就和全民经商差不多,人人招商引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能这么做,搞不好就官商不分、权钱交易。
有同志说,我们现在讲民本,我们古代也讲民本,而且讲得很精彩、很丰富,二者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就是古代讲的民本实际上是一种手段论,而我们现在讲民本不否定手段论,但应该坚持目的论。过去讲民本,比如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凝;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能载舟也能覆舟等,他们充分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但这充其量是一种手段论或者工具论,,他们知道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但一旦得了天下,反过来又欺压百姓,所以他们不断灭亡。而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以民为本,是得了天下之后,实行的是广大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一种体制机制,使广大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执政党体现人民的意志,所谓执政为民,这样做到目的论,才能真正摆脱过去剥削阶级的局限性。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实这个问题说难讲很难讲,说好讲很好讲。我刚才讲了,五年前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我们党的历次重要会议,中央领导的历次重要讲话或者部署,对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所以我们现在再讲新的办法、措施,就我个人来讲,我讲不出太新的。只要中央这些战略部署、战略措施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那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取得时效。
比如三项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三大任务很艰巨,每前进一步都很不容易,能前进一步就是对科学发展观很好的落实。比如两个转变: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但是个技术问题、发展问题、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也是个体制问题。由过去以投资拉动为主,变成消费打头,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怎么提高消费水平?而提高收入水平,就涉及到十七大提出的两个问题,一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二是要提高工资性收入在企业分配中的比例,就是要给职工涨工资,这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当然不只是提高收入水平,还要转变消费观念。有了钱了,还得敢花、会花。像我们这些60多岁的人,转变消费观念就很不容易,年轻人还比较快。
我认为,在两个转变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固然不容易,转变体制机制更重要也更关键。没有体制机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很难转变,所以体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决定作用。
这两年我参与了一项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调研。什么叫集体林权改革呢?过去我们的承包制主要解决了耕地问题,而林地、山地的问题没有解决,集体林权就是把林地、山地的产权明晰。在集体林权改革之前,林区、山区各级领导也经常给老百姓讲,我们要保护生态,不要乱砍乱伐,要植树造林。如果发现乱砍乱伐,严重的时候就动用行政手段,但都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该砍还砍,该伐还伐,山上的树越来越少,生态问题越来越多。
集体林权改革以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虽不能说是全部得到了解决,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改革后,林地、山地的所有权不变,就像土地一样,但林地、山地的经营权、收益权包括交易权交给农民,70年不变。这项改革做到了三句话: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责权明确了,现在人们就不乱砍树了。不但不砍树,大家都栽树、植树。现在问农民,为什么现在不乱砍乱伐了,他们说,一是现在栽树就相当于在山上办银行,今天种的树,过几年就可以卖,有收益,能增值。二是现在在山上种树是为子孙后代留财产,政策规定是70年不变,而且文件讲,70年后还可以根据情况不作变动。发一张卷子,考一考农民,问他什么叫可持续发展?没有几个农民能按照标准答案回答上来,但他讲的这个话,“为子孙后代留财产”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意思。所以,可持续发展不只是发展问题,也不只是环境保护问题,它背后还有产权问题、政策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科学发展是永恒主题,什么事儿都得讲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是根本保障,必须有一定的体制机制保障。
我就讲到这儿,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报告人系中央党校教育长,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