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点面对面》之三: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理论热点面对面》之三: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主讲人:文化部党组书记 部长 蔡武

 本期导读:
  中国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那么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的悠久历史相匹配吗?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呢?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又是怎样一个现状呢?敬请收看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为您精彩讲述《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讲坛实录:

  [主持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理论热点面对面》节目,我是白桦。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分析重大的问题,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理论是文化软实力,那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主讲嘉宾是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

  [主持人]:欢迎您蔡部长。

  [蔡部长]:谢谢。

  [主持人]:在今天的节目开始之前,我们要探讨的这个话题是文化软实力,话题展开之前,我们想请您和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解说]:2008年8月8日的北京之夜,已经永久铭刻在中国文明发展的青史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这个夜晚见识了中华文化的悠远浩大。

  [同期声1]:奥运加油!北京加油!中国加油!

  [同期声2]:我们梦想成真了!我很兴奋!

  [同期声3]:我从来没有想到中国人民会用这样的方式,把开幕式呈现给我们!

  [解说]:这届奥运会主线以中国古代文明的画轴形式为主线,通过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展现了中华历史上最美的篇章,显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沉着、大气、自信的特质,让世人感到震惊。

  [主持人]:我们想请蔡部长首先就我们刚才看到的短片,中国成功地举办了29届夏季奥运会为话题,给我们来具体阐述一下,这个文化软实力它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蔡部长]:第29届奥运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叫做人文奥运,这人文奥运就是说整个奥运会的过程中间,文化的含量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29届的开闭幕式,特别是它的开闭幕式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国的文化内容,可以说征服了全世界,那么这就是一种软实力。究竟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我们先要搞清楚,软实力这个词的来源,这个词是soft power。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院长约瑟夫•奈,在1990年发表的《美国能领导世界吗?》这部著作中间提出来。我们国家大概是在90年代的后期学术界有人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但是软实力这样一个概念,进入到我们国家的重大决策的层面,应该说是在我们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真正地进入我们国家的决策层面。
  我们的理论体系中间,关于软实力、国家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出现过这样几种提法。我个人认为,这三个概念是三个同心圆,软实力是最外圈的最大的这个圆,国家软实力是中间的这个圈,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最里面的这个圈,它是同心圆,它的概念的内涵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它的外延不太一样,软实力是一个最大的一般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国家了,它包含的范围更广泛一点。国家软实力是特定的,既包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包括那些不能算作文化软实力的软实力,比如说一个国家的领导集团的这种执政能力,它的模式、它的效率等等,这些也是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说遇到重大的历史关头敢于拍板,敢于出手,但是这不是文化软实力,它可以说是国家软实力。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范围主要包括哪些呢?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它的核心价值观,它的政治制度,它的发展模式和很重要的狭义的文化创造。这些要素对内体现为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发展力就是把整个民族凝聚在一起,为大家所公认共识,然后以这个为基础,所迸发出来的这种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发展力,对外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体现为国家的影响力、感召力、号召力。为什么这么讲,这就牵涉到软实力是和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有它自己的一些特征。比如说国际政治中有两种力,一种就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就是一种硬性的命令力,比如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甚至它拥有的科技实力,它拥有的核武器的数量等等。那么它在某种条件下,它可以强迫别人去做什么事情,它可以不顾别人的这种意愿,去强力推行它自己的某种政策,这在世界上国际政治中屡见不鲜,那么它所依赖的这种力量叫硬实力,就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等。

  与此相对应的软实力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它不是靠强迫别人去怎么样,而是它影响别人,让别人自愿地认同它的东西。

  [主持人]: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我们在想到一个民族文化的时候,脑海当中往往浮现的都是他们非常有代表性的鲜明的文化符号,比如说我们提到美国文化,大家会想到什么?麦当劳、好莱坞、NBA。英国文化呢?莎士比亚、贝克汉姆、还有BBC。日本文化呢?樱花、富士山、那个爱吃的日本料理。提到我们中国呢?长城、故宫、丝绸等等,非常地多。我想问蔡武部长的是,所有这些大家能够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是否它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另外,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又是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蔡部长]:大家注意看一下,这些所谓的文化符号中间,它包含的内容是由古到今,它有的是在物质生活中间需要的产品,有些是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活动形成的这个结果。那么这种文化符号它是构成文化软实力的非常重要的基本的因素,没有这些,就没有文化,文化就是这些东西,但是它能不能构成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几个条件,特别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是它在多大的范围里头,在多深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影响着人们对这个国家、特定国家、特定民族的这种认识、这种认同,甚至这种向往、这种敬仰、这种热爱等等,这些构成它的软实力,所以这就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文化元素转化为文化软实力,需要加工、需要传播、需要创新,这才真正地构成软实力。

  那么当前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在我们的文化艺术创作空前的繁荣,优秀的作品不断地涌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方面的创造,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构成之一,我们讲文化建设,最后能够沉淀下来,作为历史延续的东西,文化建设留下的东西就是两种东西,一种东西就是硬件,大剧院,歌剧院,音乐厅这些可以留下来,这一代人建起来留给后人,但是这个还有历史的局限性,时间一长它要折旧了,这个是可以留下来的,我们现在看,我们到意大利去看罗马的古代的斗兽场、剧场,都能看到的,这是留下的。更重要的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留下来的是它的作品。我们到现在读汉赋、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这些作品。我们读四大名著,这些作品使我们体会到我们的先辈们,他们在文化创造方面所做出的辉煌的成就,达到那种历史的高度,构成了我们现在民族创造的核心,所以文化艺术的创造,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构成之一。

  [解说]:近年来我国演艺市场带给人们的一连串惊喜,凝聚着编演人员对文化内容创新的执著追求。国内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漓江水域和12座背景山峰为舞台,将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巧借春夏秋冬自然景观,配以变幻绚丽的灯光, 在漓江山水间描绘出一幕幕原生态艺术画面。这一创新升华了山歌艺术的内涵,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宏大主题,给人以视觉的震撼和心灵的共鸣。演出不仅获得了巨额回报,还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文化事业的发展。话剧《立秋》经演不衰,被专家学者誉为“具有新世纪中国话剧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作品展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点,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竞争力,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蔡部长]:另外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软实力表现在我们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使很多的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得到了很好地弘扬,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的文化基础,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基所在,我们国家这些年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公认的,比如说我们的历史断代研究工程,使我们中华文化的历史向前延伸了几千年,原来我们讲两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文化,现在我们讲五千年的文化,如果再有新的历史考古发现,我们的文化可能源流更长一点。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感到自豪的事情,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几千年的文明、延续不断的。

  第三个因素,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表现在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因为最终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它是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来体现的,而这种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赖于人们对文化的这种接受,这种理解,这种传承,这种实践,所以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就需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老百姓能够看电视、听广播,能够看书、看报,能够进行文化鉴赏活动,能够自己亲身参与文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间,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升华,得到素质的提高,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这样新一代的公民,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它就有了深厚的基础,就很强大了。

  第四个方面,我们国家这些年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很快速的,竞争力不断地提升。我们国家2007年的文化消费的支出比2005年增长了18%,高于我们同期的GDP的增长。我们的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年增长速度是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光是网络游戏市场这一块,2006年就达到了65亿多元规模,为相关的行业带来的直接收入达到333亿元左右。

  另外我们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成为我们继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根重要的外交支柱,我们现在每年在海外举办各类大型的综合性的文化展示活动,主动地向国外传播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我们当代的中国文化。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