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应对金融危机(4)

 

三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还很突出。消费需求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扩大。解决这些问题在我们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时都显得更为困难。比如说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另一面就是投资过多。投资和消费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可是我们现在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着力进行投资,可能使得消费更相对不足。我们提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都不是第三产业,如果这十大产业都振兴上去的话,第三产业就显得更滞后了。还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我们现在要保就业就要搞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就是创新能力差、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还有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在扩大的问题,这回金融危机首先是沿海地区受影响,但真正要想走出这个阴影,还得先看沿海地区。

四是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我就不展开讲了。

当然,我们现在一方面要看到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得有信心,要充分看到我们所具备的优势和有利条件,这些有利条件能够使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比较好地克服金融危机对我们带来的影响,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这些因素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我国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三,这是很不容易的成就。我给大家讲一个自己的体会。8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去香港,香港人给我们唱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里李铁梅的一句台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香港人认为大陆去的人是表叔,去得太多了,觉得烦。但现在,香港千方百计吸引大陆游客去旅游。以前,欧洲国家不欢迎中国人去,说中国人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不排队,在旅馆里拿人家的白毛巾擦皮鞋。现在欧洲人为什么能够容忍那么些陋习,而千方百计要中国人去旅游呢?就是因为中国人有钱了。现在在英国要召开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会议,胡锦涛总书记要去参加,人们都说实际上是二国会议,就是中国和美国在决定问题。确确实实,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是美国的1/4,但我们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美国一样,就是说假设去年全世界生产了100元,今年全世界生产了110元,新增的10元里是中国贡献一半,美国贡献一半。

第二是我国财政金融形势总体是稳健的,财政赤字的规模较小,国债规模还有增发的余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空间还比较大,国民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较多,资金供给比较充裕,金融体系基本健康,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强。这讲的是我们的财政条件和金融条件。我们扩大内需的政策最振奋人心的,也是全世界最记得住的就是那4万亿,这4万亿里中央政府要提供1.18万亿,其它近3万亿都是来自地方政府,或者来自民间。中央政府从四个方面拿出1.18万亿。一是每年财政支出预算里的基本建设支出。二是每年财政的超收。什么是超收?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三个重要的指标: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就业。其他指标都是围绕着这三个指标去制定的。我们历年一直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都在8%左右。以前的8%和今年的8%是有区别的,以前的8%是说有8%就够了,不要出现过热,留点劲来调整结构。今年的8%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来争取,不努力不争取的话,还有可能实现不了。所以,以前我们都是按8%来定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的计划也按8%的经济增长来定,可是每年的实际情况是经济增长远远超过8%,最后使得财政收入的增长也远远超出了计划指标,多出来这一块就叫财政超收。财政超收多的时候,曾经达到一年六七千亿,去年那么困难,我们还超收了2000亿,财政超收的这部分可以用来支持1.18万亿。三是财政赤字。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2009年财政赤字是9500亿,其中7500亿是中央的,2000亿是地方的。2008年财政赤字只有1100亿,多出了8000多亿,这9500亿是怎么定的呢?欧盟国家规定,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在3%以内是基本可控。我国去年的GDP总量是30万亿,今年如果再增长8%的话,达到33-34万亿。33-34万亿的3%就是9千多亿。9500亿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3%以内。而要达到3%的财政赤字,必须得有比较强大的国力支持。四是发行国债。一个国家能发多少国债?欧盟规定,债务累计额不能超过当年GDP的60%。日本的国债占GDP比重是130%,所以世界上最大的负债人是日本首相,日本首相是日本的法人,日本人不吃不喝,一年零四个月的产出全拿出去还债,才能把日本的债还清。我国现在累计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左右,所以我们还有比较充分的发债余地来为4万亿、为中央政府要支出的1.18万亿筹措资金。更重要的是金融体系是基本健康的,温家宝总理说,美国为了应对危机,要两条战线做战,既要在实体经济战线上做战,又要在金融战线上作战。我国现在只需要在一条战线上就是实体经济上作战。

第三,我国现在仍然处于重要的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在快速发展。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的素质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虽然现在就业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压力,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上来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会表现出来。我们国内市场宽广,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回旋余地比较大,我们可以自己去搞内需。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体制环境越来越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的作用在进一步增强。我在广东调研时,民营企业主承认,以前碰到问题时,政府要干预好多事情。现在,政府基本按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去办事。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在逐步提高,在国际竞争中还有优势,虽然世界贸易的总量在下降,但是我们的份额在上升,这说明我们相对来说有竞争力,这都是我们的有利条件。

前四个都是硬条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条件。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就是软条件,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越来越丰富的宏观调控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应对三次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采取了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而这些政策又有其相似之处。

碰到经济危机、经济下降的时候,最早提出解决办法的人叫凯恩斯,他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他提出当经济出现危机不景气时,有效需求不足,政府要扩大有效需求。凯恩斯的办法实质是政府要干事。实际上,后来我们干的事都是凯恩斯的办法,只不过凯恩斯不讲效率。

第一次经济增速下滑是在90年代初。当我们出现市场疲软、三角债时,采取应对的办法是银行多发信贷,国家批项目上投资。这做法在当时是对的,可是没有充分地考虑怎么更有效地使用投资,结果是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但是同时通货膨胀也跟着上去了。

第二次,是1997年、1998年后,朱镕基同志接受了1990年的经验教训,提出坚决不搞重复建设,不能把投资投到制造业,要投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上。当时,我们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投资、发债券。1998年宏观调控很成功,但也还有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因为资金从基础设施建设变成直接消费,这个链条最长,所以当时没有钱直接拉动消费,虽然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经济增长速度还是下降了三四年,宏观调控产生的作用慢。另外,宏观调控的反应速度较慢。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然后逐步扩展到全世界。那年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李鹏总理还表示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大,但是1998年一开年,外包和出口就急速下降。等制定的财政政策落实下去时,已经是98年夏天了。所以,当时我们的反应差不多滞后了一年。

第三次,也就2008年这一次经济下滑,宏观调控反应就快得多。2007年底的情况使我们采取“双防”的政策,因为经济增长都太快,达到了13%,通货膨胀的压力非常明显。到了2008年一开年,就遭遇两场自然灾害,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都忙于这两场灾害。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演化,并开始影响到我国的广东和浙江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同时,五六月份是国内通货膨胀最高的时候,达到8.7%。国际上石油价格、粮食价格、铁矿石的价格在上涨,甚至牛奶的价格也在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很大。于是,我们马上提出把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为“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这是必要的。因为第一个“保”,当时只是看到一个毛毛熊的出口企业受影响了,已经觉得经济要有问题了,我们就提出来要保增长。现在对于当时我们宏观调控政策最大的批评是,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这个批评是有道理的,但当时也有苦衷,是为了实现平安奥运。要稳定,就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也要稳定,于是在奥运前就想一次性调整到位。8月至9月,美国的金融危机成熟了,开始对世界经济包括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一般来讲,我们国家每年的宏观调控政策都是在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制定的。但2008年的变化太快了,所以就不能等到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拿出新的宏观调控政策来了,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也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宏观调控政策反应的及时性是比前两次大大提高了。当然还有批评说我们不及时、动作慢,这样的批评我们应该接受,我们还要继续总结经验、教训,把以后的事情办得更好一点。所以,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宏观调控时是说及时性做得好,但没有提到前瞻性和预见性。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只能做到出了车祸,120能及时赶到,但现在还做不到的是,还没出车祸,120就提早在那等着。这个例子不大合适,但基本上是说,我国宏观调控的经验确实是很丰富的,但仍然需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预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

时间不多了,我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几句话做结尾: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就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工作办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中国社科院数量所所长,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