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注重实效
把握四项总体要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四点要求
按照学习型政党要求培训干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具有世界眼光”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百年探索显示:先进的中国人都“具有世界眼光”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在轰开中国的大门时,也开始让中国人觉醒,林则徐成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经过鸦片战争血与火的洗礼,林则徐从惨痛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要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必须首先了解“夷情”,而且要善于学习西方“长技”,尤其是军事技术,才能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从那以后,魏源、洪秀全、洪仁玕、冯桂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众多有识之士,都为国家的独立富强和民族复兴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奋斗。他们是毛泽东所称的“先进的中国人”。这些先进的中国人都具有一定的“世界眼光”,都对世界特别是西方有相当的了解。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成为我国最早全面倡导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抵御西方的名作。洪秀全和洪仁玕从农民起义的角度,借用西方的上帝和平等博爱思想发动革命,主张在“天国”内发展资本主义。冯桂芬主张“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之长,尽快发展民族工商业,用议会制度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康有为、梁启超对西方有着深刻的了解,主张学习西方维新变法,提倡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和社会历史观。严复一生系统介绍、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使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从军事和政治领域扩展到思想文化和哲学领域,使中国人的“世界眼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很早就侨居国外,接受西方教育,深感国弱民贫之危险,因而其“世界眼光”独到。正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平均地权,制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后来他进一步“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在《建国方略》一书中指出了发展国家实业使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实业的计划、政策和途径,并在晚年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可见,百年探索中先进的中国人都“具有世界眼光”。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是百年探索中“先进中国人”的继承者。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员、干部应该立足祖国、环视全球,具有敏锐深刻的“世界眼光”,始终走在前列,带领人民前进。
改革时期反思:“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此时,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进步十分显著,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速度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物质生活不断丰富。这种情况,必然给中国造成极大的压力。
中国应该怎样发展、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邓小平当时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毫无疑问,承认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就要了解外部世界是什么样子,正确评价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准确估计这些发展变化哪些能够为我所用。一句话,就是要“具有世界眼光”!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深刻认识,既紧紧把握了现代社会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又充分考虑了我国利用国际条件促进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在现代社会,交通通讯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正在到来、国际市场已经形成、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兴起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建成现代化。反之,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上的投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方法等有利条件,才是促进本国发展,尽快实现现代化的“捷径”。过去我们没有这个条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有了这个条件。邓小平说:“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现在我们算是学会利用这个国际条件了。”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改革时期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正是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一崭新理念的指引下,30多年来,我国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最重要特征,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引进外资、引进技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做法相当成功,对外经济贸易往来和各种国际交流成为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有力杠杆,我国不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且成为其中最负责任的重要成员。这些,都促使我国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世界眼光”已经成为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时期的“世界眼光”,就是要求我们把握时代特点和世界发展大势,了解国外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状况,特别要了解新的知识创造、新的科技发明、新的管理潮流、新的人文理念,并学会分析其好坏利弊,批判地加以吸收利用,从而结合中国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改进自己的管理手段和工作方法。还是邓小平说得好:“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世界眼光”当然是不行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