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卢中原:学习“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体会(5)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远的不讲,从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中我们可以反思以下四点。

一是投入结构太粗放。主要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这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土地、劳动力、环境成本都在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所以我国经济处于回调期,也就是调结构,加快优胜劣汰,这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危机冲击下,外需骤降,内需回调,这两者的叠加作用使中国经济增长一下跌到6%,同时暴露出产能过剩等问题。

为了应对危机,就要扩内需、调结构,但调结构容易被忽视,扩内需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原来环评不能上马的项目又重新申请审批,而确实有一大批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上去了。

二是内需结构不协调。前面讲了,投资消费关系失衡,问题在于不是消费自身增长太慢,而是投资增长太快,经济增长也太快。经济增长快于消费增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收入分配格局出了问题,发展的成果没有更普遍、公平地被全民分享。但客观地说,中国老百姓的消费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关于这一点讲的人比较少,我觉得这也是不公正、不客观的。

我们一定要准确刻画我们的问题,不要大而化之地说中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得给人们描述清楚了,找得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那我们的问题到底在哪儿?我们的问题就是相对于增长更快的投资和GDP速度,消费增速相对慢。1990年到2008年中国老百姓实际消费年增8.3%,而同期全世界消费增长平均只有2.9%,发达国家才2.3%,因此国际上那种中国消费不足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三是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这是导致内需结构失调的重要原因,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程度不够,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没有大动作、大决心、实招儿,内需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还将进一步恶化。大家知道现在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当中所占的比重低于政府和企业的比重,工资收入增长低于企业利润增长,这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构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失衡。要解决这个问题,“十二五”期间应当有一些措施,比如工资增长要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这两个同步就是一种政策导向。

四是出口增长太粗放。附加值低,结构不合理,国际分工地位低下,能耗高、排放大,这是我国出口增长粗放的集中表现。通俗地说,就是几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所以我们要下决心转变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粗放的出口增长模式代价很高,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弱化,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提升出口增加值率,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关于出口的问题,不在于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而是中国的出口太粗放了,这个问题一定要刻画准确,否则政策导向会出问题的。比如2008年、2009年最困难的时候两千万农民工回流,靠的就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所以温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讲,出口是中国扩大发展空间、解决就业压力、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中央的政策是积极扩大内需,努力和稳定拓展外需,但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要从依赖外需转向依赖内需,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没有这个说法,我们党的正式文件里也从来没有这个说法。

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内外需之间的关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内需,出口从来不占主导。中国的内外需比例与许多国家的发展趋势相当类似,即全球化导致各国内需比例下降,外需比例上升。中国出口不仅拉动投资,也拉动消费。

中国出口依存度高有复杂原因。出口额不是增加值,重复计算导致依存度高估(我们测算约高估50-60%,美国学者估计为35-50%),此外还有国际产业分工、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海外投资少等因素影响。

中国出口价值占世界比重低,加工贸易对拉动国外GDP的贡献远远大于国内,据我们计算,我国1元加工贸易增加值拉动国内GDP仅为0.3元,而拉动国外GDP高达0.7元,加工贸易的大部分增加值是在国外实现的。中国制造实为世界制造。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