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第一,基准情景。
这是以过去和当前的发展特征、发展方式为基础,并考虑最有可能的一些变化,包括人口、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等,从而推导出来的可能情景。它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可能趋势,也提供了与其他情景比较的参照系。
在基准情景的各项设定下,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今后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会逐渐放慢。“十一五”期间平均经济增速预期接近10%,预计“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速为7.9%左右,2016~2020年经济增速为7%左右。这只是我们的测算,是一种参照。
增长的来源有三个:劳动力增长、资本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体制改革、效率改进、结构优化等。“十二五”期间劳动力增长的贡献会逐渐降低,同时资本增长的贡献也会逐步放慢,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会提高或者保持稳定。
根据这个基准情景的测算,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按2008年价格计算,我国GDP总量达到51.86万亿元,合7.46万亿美元。到2020年,GDP总量达到72.83万亿元,合10.48万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人民币133.69万亿元、美元19.2万亿的规模。2007年,美国和日本的GDP分别为13.75和4.38万亿美元,其人均GDP在4万美元左右。
根据基准情景测算,我国人均GDP在2014年接近5000美元,2015年超过5000美元(5371美元),2020年超过7000美元,2025年接近1万美元,2030年约为1.23万美元。
到“十二五”末,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将达到3.35万元,比2007年增长近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7200多元,比2007年增长近60%。城乡收入差距仍将继续扩大,2015年城乡收入之比从2010年的4.29倍上升到4.61倍(可能高估),2020年将提高到4.9倍左右。当然,这不符合我们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要求。
到2015年,预计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5.3%提高到47.5%,这个可能高估了,5年提高12个点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政策力度不到位,就很难做到。到2020年居民消费比重提高到48.3%。这是通过一个模型测算出来的数据,按照我们的研究,我认为“十二五”末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会这么高,但到“十三五”末也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居民消费比重的提高幅度应该比“十二五”还要大。
大家都很关注如何调整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希望调高起征点,为什么财税部门不采纳这个建议?现在收入差距大不仅仅是由工薪收入差距造成的,还有经营收入、财产性转移收入等方面的因素,这些收入还没有税收调节手段,瞒报经营收入也很难发现。在这种情况下调高工薪收入起征点,只能影响到主要靠工薪收入的这一部分人,却影响不到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经营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这样一来,对于东中西三大地带来说,如果调高起征点,收入低的人没有少交多少税,而收入高的人却能少交很多税,低收入的中西部地区和群体没有怎么受益,反而是高收入的地区和群体受益了。所以,调高起征点对于调节区域收入差距作用也不大。应该采取个人所得税专项征收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完善财产税,比如遗产税等。
基准情景下的产业结构有什么变化呢?制造业内部高能耗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比重将长期基本稳定,因为转变发展方式转的不大到位,2010、2015、2020年大体维持在44.2:55.8。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会较慢,再过10年才能与第二产业持平,一、二、三次产业构成2010年为10.4:48.8:40.8,预计2015年为7.8:47.3:44.9,2020年可能为5.7:47.1:47.2。现在第三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7000美元是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期,我们现在已经到了4000美元,这是一个机遇。我个人认为从结构调整情况看,这个基准情景是非常不理想的。
基准情景下的能耗和碳排放怎么样呢?大家知道我国在国际上承诺单位GDP的碳排放下降40%—45%,我们要在国际上兑现这个承诺,这不是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相对数的减少,这是我们可以努力做到的。要兑现承诺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否则我们在国际上就没有信誉了,这虽然是个经济问题,也会对我国在国际政治环境中的形象产生影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