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对应,就有复苏的动力机制再次转换的问题。第一次内需由于遭遇金融危机一下子停了,靠四万亿把经济拉上去了。第二次消费,设备的投资上去了,但这仅仅是资本深化的过程,无非是用机器来代替工人劳动的投资,这种投资可能带动经济平稳增长,但很难再现繁荣周期。要再现繁荣周期,就需要创新方面的投资,这就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只有第三次动力机制即内生型增长机制形成之后,我国才能进入新的增长繁荣阶段,迎来增长高峰时期。我们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还完成不了动力机制转换,所以“十二五”时期将进入次高速增长阶段。
第二,世界经济处于调整期低迷状态,“十二五”时期面临许多挑战。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取决于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基本趋势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看“十二五”时期的增长,主要看两个问题:一是全球经济调整状况,二是我国发展方式存在什么样的竞争。整个“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可能处于调整期的低迷状态,经济增长会减缓。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增长也会减缓,但由于消费升级的加快,我们在减缓的基础上又有提高,所以我们会处于中周期的增长状态。
在这个周期,我们会面临许多挑战。
一是经济总量“坐二望一”,面临更多竞争对手。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总量现在是“坐二望一”,前途肯定是更加光明,但是道路也更加曲折了。“坐二望一”到现在还没有国家成功过,前苏联、德国挑战美国都没有成功。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总量已经坐到第二了,不幸的是我们在人均水平仍然很低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麻烦:过去我们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现在外部不允许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了。大家注意到,危机刚结束时和现在是不同的舆论调子。危机结束后,大家预测中国2020年超过美国,有人说2015年超过美国,世界银行推出一个报告说早则2023年晚则2029年中国超过美国。且不说这种预测的准确性,这是危机之后的一种看法。可是美国提出要保持世界领导地位。舆论产生了变化:第一,中国经济会在16年后停止增长。发达国家现在尚且有2%到4%的正增长,我国现在人均GDP4000美元,16年后,也就是到2025年左右时,不过人均GDP8000到1万美元,我们怎么可能就停止增长?这明显是唱衰我们的一种说法。第二,印度在4年或5年之后超过中国。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国的增长可能会慢慢地越来越不为外界所接受,另一方面外界可能会给中国塑造一些竞争对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