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朱清时: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4)

第三,洞察力。

洞察力是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过去教育界不提洞察力,觉得这个太悬。实际上洞察力一点不悬,我们年龄大一点、生活经验多一点的人都知道,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往往来不及思考、推理却能很迅速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洞察力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路上的车很多,有人要超车进入主干道,很多时候都来不及推理和计算哪个时刻是最佳的,具有较好的洞察力就会发现机会,超车就成,这就是一种感觉。

怎样培养洞察力呢?这可能是教育界创新能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经典的例子是杨振宁先生讲过的自己的科学洞察力是如何培养的,他并没有具体提到洞察力,但实际上说得就是这么一回事。杨振宁在西南联合大学学量子力学时,讲课的老师采用典型的中国实例讲法,讲得非常仔细和深刻,他的笔记记了厚厚一叠,现在还经常拿出来查,因为那些公式仍然在应用。杨振宁到了芝加哥大学后,因为要攻读博士学位,涉及到学分够不够的问题,他又重上了量子力学课,上量子力学课的是美国氢弹之父埃德华·特勒。特勒思想横溢,从来不备课,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因为量子力学太复杂,想到哪儿讲到哪儿容易,但常常会走入陷阱,老师最感兴趣的是看学生们走入陷阱后怎么脱离出来。大师级人物不会因为进入陷阱就不讲了,他的脑袋就像陷阱一样展开,四处探测,看看哪里有出路,这个时候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洞察力。学生在老师面前展示自己陷入陷阱然后怎么出来,这是不能假装的,如果是备课、备教案进入陷阱,那学生就可能学不到什么东西,杨振宁他们就是靠这些逐渐成长起来的。

而我国的大学连大学老师的课堂笔记、讲稿都要检查,哪还有大学老师能够不备课就去讲?而且现在的大学教师又没有几个人能意识到这种责任心、有这种能力敢在学生面前不备课随便讲,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洞察力。我1963年上大学时,华罗庚等大师去讲课,他们没有准备,上课想到哪里讲到哪里,你就跟着他走。我没有听过钱学森讲课,后来文革时期曾在大字报上看到批钱学森讲课从来不备课,不备课能讲得好才是真正的大师,他有自信心,不怕进入陷阱。

这就是我们现在教育思想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创新能力不等于知识多,知识多往往还会局限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因为一个人最有创新能力往往是他很年轻知识储备不多的时候。有人会认为这个观点没有根据,知识不是越多越好吗?为什么知识越多就越影响创新能力呢?知识多确实有助于创新能力,如果知识都是准确的,而且能够消化它,就可以把它变为新的东西,这种知识有助于创新能力。但是如果那些知识其中有误导的,有好多是没有用的,甚至有部分是垃圾那就麻烦了,或者好多知识虽然是实实在在的,但你遇到问题时在知识堆里转圈想转出来是很难的,更谈不上新思想了。

现代青年学子最要警惕的,是不要被文化垃圾或者出版垃圾给淹没。跟年轻人谈问题,本来想让大家都动脑筋想想,结果我发现他们一般的反应就是过几天在网上搜索来一堆东西给你,这就是陷入了网上资料里,没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知识最可怕的往往都是垃圾。最近我看见余秋雨有一个讲话,他鼓励学生要少接触信息垃圾,他提出,“博学从少读书开始”。他的话是说去获取很本质的东西,花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朋友看重复的东西,结果反而了解得不清楚,被太多的文化垃圾包围了。

那什么是文化垃圾呢?怎么能说周围这些东西是垃圾呢?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现在学生们发文章好多都是为了学位,为了多发文章就去抄,甚至花钱请人代写。花钱请人代写的事在过去是简直不可想象的,那个时候有人敢做这种事情是要法办的,而如今居然成为一大产业。在谷歌上搜索“代写论文”这个关键词,竟然有747万条,确实很吓人,而且公开说是什么“中国论文写作发表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发表,经过多年运作目前已有数十个“正规优秀杂志”可供推荐发表……。这在我年轻时怎么敢想象!这不就是诈骗吗?第二,文章是作者自己写的,但是都不下功夫。现在有一些年轻人一年要发表一二十篇文章,要写几本书,都不知道哪里来的时间写这么多东西。很多书实际上没有可读性。每隔两三天,工作人员都会拿来一堆的报纸杂志,我几乎都不看,看也是简单地翻翻,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杂志,90%以上都是包装不打开就放在那里,等着下次有人来搬走。各种各样的书多数都不看,偶尔有一两本,能够发现其中有部分可看就很好了。真正的好书被淹没了。我曾经跟书店的总负责人聊过,他告诉我现在中国每年要出版25万种书,差不多一天就有一百种书出来,所以书店包括图书馆不可能把这25万种书都拿来,往往都是一些工作人员去选,这样能选出多少好书?

希望大家不要热心制造垃圾,因为这些垃圾制造出来的作用都是负的,不是书的价值不高,而是混淆了那些有价值的精品书,因而使得我们的文化很难发展。

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要选精品,精品书不一定很多,一本精品书读完,可能享用一辈子。垃圾书读多了,反而创新能力就会消失了。其实很多人都意识到读书要少而精,不久前我曾向南怀瑾老师求教,他告诉我,现在要搞懂一些国学问题,唐宋以后的书不要读,就读唐宋以前的,唐宋以后的一些文人就是把它改来改去,都失去了原意。但唐宋以前的书最难的就是文字功底不行的就读不进去,可你要真的好好读一本,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报告人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