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环京建设“1圈4区6基地”
区域经济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此举不仅是要使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全面开花”,也是在试图扭转中国过度依赖外贸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比如在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城乡一体,让城乡经济得以协调发展。
位于首都周围、与天津毗连的河北省,在环渤海地区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具有接受辐射、借力发展的独特优势。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已经将构筑环首都经济圈列为重要内容之一。今后五年,河北省将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在积极为京津搞好服务、全方位深化京津冀合作的同时,在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4市选择毗邻北京、交通便利的14个县(市、区)建设“14县1圈4区6基地”。
14县(市、区)指毗邻北京的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兴隆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1圈就是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4区是在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6基地是在环首都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中关村:规划迈向十万亿级创新航母
“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的这26个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关村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寄予的厚望。
国家发改委前不久批复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关村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在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形成2至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从2009年的总收入1.3万亿元,到2020年的10万亿元,实现这种超常规发展速度,惟有不断创新。
中关村规划纲要提出,作为深化改革先行区,中关村将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创造政产学研用互促互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搭建国家与地方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全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供示范。
作为开放创新引领区,中关村将大力推进企业、产业和创新要素的国际化,加强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建设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精锐队伍,为实现国际化创新发展提供示范。
作为高端要素聚合区,中关村将大力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建设国家级人才特区,探索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效利用和金融服务拓展的新模式。
作为创新创业集聚地,中关村将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设一批以现代大学(院所)制度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重点推进原始创新和重大集成创新,产生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实现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培育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业态,为全国创新创业提供示范。
作为战略产业策源地,中关村将培育和发展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展,为全国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示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