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队伍层次结构不断优化,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基础教育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法定标准
“十一五”期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一直保在98%以上,基本达到《教师法》规定的最低标准。2010年,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94.8%,基本达到《教师法》规定的标准。
2.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实现较快增长
2010年,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3.3%,比2005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全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1.4%,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
3.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2010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为57.1%,比2005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为67.8%,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为32.3%,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均大大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合格标准。
4.高层次人才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高校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3人,分别占增选数的56.25%和40.74%。
2010年,全国高校有中科院院士310人、工程院院士278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72%和37.02%;高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57人,占全国总数的67%。
截至2010年,面向海内外遴选支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804人,培育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391个,培养支持5643名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了十余万名青年骨干教师。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带动了教育现代化发展
“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库和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纯IPv6互联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主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运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远程教育网络,着力缩小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数字鸿沟。
各级各类学校现代教育装备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77%的高中、46%初中均已建网,普通高校每4.6名、中等职业学校每7.6名、普通高中每9名、普通初中每16名、普通小学每24名学生就拥有1台教学用计算机。
三、人才培养和科研成绩突出,人力资源水平明显提高
(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十一五”期间,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累计输送了5486万名毕业生,极大地改变了劳动者队伍的素质结构。其中研究生累计毕业166.7万人,年均增长15.1%;普通本专科累计毕业2443.7万人,年均增长13.4%;中等职业教育累计毕业生2875.6万人,年均增长9.5%。
(二)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
2009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数达到983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4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高中三年级以上水平。
(三)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