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及美对华的遏制战略(2)

摘要:中美关系中的问题可归结为四类结构性矛盾:战略互信问题、经贸问题、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发生的波折始终贯穿三条线索: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利益格局。美国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中意识形态色彩最强的国家。中美关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两国需要合作,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对中国抱着一种警惕。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形势发生了一些比较重大的变化。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的美国,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应对苏联的问题上力不从心,需要借助其他大国的力量。与此同时,中苏关系破裂。到上世纪60年代末,中苏两国不只是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而且还出现了“珍宝岛事件”,苏联在中国北部边界陈兵百万,而且还扬言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由于中美共同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压力,这就使得原来对立的两国迅速地联合起来。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是在冷战期间最具有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当时的媒体对美国尼克松访华有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至此,国际格局发生了“冷战”期间最大的一场变化,也就是所谓的中美苏“大三角”格局形成:中国和美国联手对付苏联。这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国际战略环境,从此在战略博弈上,苏联走向下坡路,而美国获得战略优势。

从1972年到1989年近20年的时间又可以分出两个小的阶段。虽然1972年尼克松访华使得中美关系实现了突破,但由于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愿满足中方提出的“断交、撤军和废约”的要求,中美并没有马上建交,即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外交关系。因为没有外交关系,中美之间很多具体的合作就没法展开。那时中美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战略态势上的合作,就是中美对苏联这样一种“二对一”的格局。直到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以后,中美的合作不再停留在战略态势上,同时也开始了战术上的合作,这表明中美战略合作的深化。

在中美正式建交后不久,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便访美。中美的战略合作开始向纵深层次拓展。邓小平在与当时的卡特总统会谈时,提到如果中国和越南发生战争,美国将会怎样。据当时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东亚事务的高级主任奥格森伯格的回忆,虽然卡特口头上回应说,希望和平解决,但一份如果发生战争美国将如何援助中国的清单在中国代表团的车队还没有驶出白宫的时候就交到了中国人的手上。

1983年6月,美国正式把中国列为非盟友类的友好国家。1984年,中美两国国防部签署了有关双方合作的《纪要》,美国有选择地向中国出口武器,其中包括著名的“黑鹰”直升机、声纳、鱼雷、船只引擎、舰载反导弹火炮和用于生产大口径炮弹的生产线。这是中美关系相对来说最轻松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美国要拉拢中国来共同反对苏联,因此美国迎合中国的一面比较多,对中国施压的一面比较少,由此中美之间的摩擦问题也相对较少。直到今天为止,中美军事交流远远没有恢复到当时的水平。与此同时,在经贸、教育、文化、人员方面的交流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两国签署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明确规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