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及美对华的遏制战略(6)

摘要:中美关系中的问题可归结为四类结构性矛盾:战略互信问题、经贸问题、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发生的波折始终贯穿三条线索: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利益格局。美国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中意识形态色彩最强的国家。中美关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两国需要合作,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对中国抱着一种警惕。

第四点原因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关。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奥巴马刚上台正值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刻。当时关于中美关系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即“两国集团”或者叫“G2”。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被美国国内称为“拥抱熊猫派”,曾在2005年首次提出中国应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观点。2009年他是世界银行的行长,当问他为什么有些美国人会提出“G2”时,他说,爆发金融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失灵,也就是说,“看不见的手”发挥不了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应对危机,“看得见的那只手”即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而现在环顾世界,在世界各国的政府中,只有美国和中国政府在应对危机中是最有力、最果敢、最有可能出成效的。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没有出现问题,就是因为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美国需要中国帮助。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实现了稳定过渡。

当前中美关系呈现出的新特征

在2009年,中美关系保持了积极的发展势头,不仅打破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每当美国政府换届总会出现波折的历史定律,而且高开高走、高潮迭起。然而,当时间跨入2010年,中美关系则风云突变,呈现出动荡起伏的状态,到目前双边关系已经经历了两轮波折。头一轮波折发生在去年1-3月期间,矛盾的焦点主要围绕着一些双边议题,如对台军售、谷歌事件、奥巴马见达赖和人民币汇率。4-5月间,中美关系曾一度峰回路转。4月,胡锦涛主席到华盛顿参加核安全峰会。5月,中美两国举行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但是,自6月开始,两国间又陷入了另一轮的交锋,交锋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沿临近中国的海域展开,从黄海军演、南海问题,到钓鱼岛问题、朝鲜半岛的延坪岛炮击事件。一条沿美国国内政治的逻辑展开,随着美国中期选举的临近,美国的政治人物炮制了一轮前所未有的“中国议题”泡沫,人民币汇率问题持续升温。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