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及美对华的遏制战略(3)

核心提示:中美关系中的问题可归结为四类结构性矛盾:战略互信问题、经贸问题、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发生的波折始终贯穿三条线索: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利益格局。美国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中意识形态色彩最强的国家。中美关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两国需要合作,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对中国抱着一种警惕。

第二个阶段,从1989年到2001年是中美关系在动荡中不断发展的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际、国内出了两件大事:一是中国国内发生了“六四事件”,二是苏联解体。

前面提到,中美两国走到一起是出于“共同威胁”的战略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差异被相对忽视了。“六四事件”则使中美两国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暴露了出来,苏联的解体又使中美原先进行战略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了。这两件大事的影响叠加在一起使美国对华政策的主题词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应对“共同威胁”转向了寻求所谓的“制度认同”,中美关系就此进入到起伏不定的动荡时期。

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中美关系中麻烦不断。从1989年到2001年,在短短的12年间中美关系先后出现了六次比较大的危机:第一次危机是在1989以后,美国对中国实施全面制裁。第二次危机发生在1993年,持续到1994年。克林顿接替老布什当选为美国总统,竞选时克林顿就严厉批评了老布什政府相对比较温和的对华政策,表示一定要对中国施压。克林顿上台后不久即宣布,将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与中国的所谓“人权”状况挂钩。第三次危机是1993年发生的“银河号事件”,美国认为中国向伊朗出售了违禁武器,在公海上公然拦截中国的商船,而且还登船检查,这个事件对两国关系造成了很大伤害。第四次危机是1995年李登辉访美导致了台海局势紧张,美国派两艘航母到台湾海峡。第五次危机是1999年美国空袭南斯拉夫,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第六次危机是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宣称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者”,在这期间发生了“南海撞机事件”。之后,小布什在电视上公开表示要武力协防台湾。作为总统在电视上讲美国要武力协助台湾,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小布什宣布大规模对台军售,金额高达150亿美元。

这段时期,一方面中美关系起伏不定,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在经贸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原来中美关系合作的基础是对付共同的敌人,“冷战”结束了,苏联解体了,那么,什么是中美关系新的基础呢?“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进入快车道,两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两国间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起来。中美建交的时候,中美贸易额只有29亿美元,而到了2001年,中美两国的年贸易额达到近800亿美元。美国直接对华投资累计达500亿美元。总之,经贸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础,被称为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而且在这期间,经过13年的艰苦谈判,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美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保障。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