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及美对华的遏制战略(4)

核心提示:中美关系中的问题可归结为四类结构性矛盾:战略互信问题、经贸问题、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发生的波折始终贯穿三条线索: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利益格局。美国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中意识形态色彩最强的国家。中美关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两国需要合作,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对中国抱着一种警惕。

另外,在政治方面,从克林顿政府第二任期开始,中美政治关系出现了改善的势头。1997年克林顿总统访华,1998年江泽民主席访美,这是两国元首自“冷战”后的首次互访,并宣布要努力构建“中美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尽管这种提法在美国国内没有得到积极反响,但是两个国家的政府为稳定关系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

第三阶段是2001年到2009年,这是中美关系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从2001年“9·11” 事件到2009年奥巴马总统访华整整8年的时间里,两国之间没有发生一次大的危机,这种稳定的发展主要有四条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9·11” 事件。我们知道,经过40多年的“冷战”,美国已经习惯了一个有敌人和对手的世界。苏联崩溃后,美国失去了战略对手,感到很不适应,觉得缺少了一个对外战略的“定位仪”。为此,“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人一直在寻找一个类似于苏联这样的敌人。首先是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内盛行“日本威胁论”,但是日本毕竟是美国的盟友,而且经过几次“敲打”后美国认为,这个小伙伴还是认美国这个“老大哥”的。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1995年又发生了台海危机。这时候,美国国内出现第一轮“中国威胁论”。当时,著名的《时代》周刊有一篇醒目的封面文章,题目就叫“遏制中国”,当时美国国内还有一本很畅销的书,书名就叫《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而到了1997年,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赞扬,1997年和1998年,中美两国元首还实现了互访,于是“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下来了。随后美国提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威胁论”、“无赖国家威胁论”、“失败国家威胁论”等,而在所有这些所谓的“威胁”中似乎中国的份量最足,美国国内有一些势力不停将眼光盯在中国身上,所以小布什在2000年总统竞选时说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者”。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