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由认知、接受到力行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自我提高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切实发挥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的先导和引领作用。
人民群众对于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不仅关心是什么、为什么,而且关心如何对待、如何解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对待人民群众的关切,不能仅停留在对问题的阐释说明上,而要在帮助人民群众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为其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目标、途径和前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统一了全党思想,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及时发出在全党全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号召,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即将到来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历史实践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陆续推出一批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及电视理论作品,如《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等。这些优秀读物或作品都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仅说给人民群众“怎么看”,而且教给人民群众“怎么办”。指出“怎么办”,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是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的内在要求。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落脚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修养、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上来,实现“化”大众与“大众”化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保持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