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党领导和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近百次武装起义,形成风起云涌、群雄四起的局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推动着中国革命的再次兴起,随后又先后开辟赣南、闽西、湘赣、湘鄂赣、湘鄂西、鄂豫皖、赣东北、左右江、陕北、东江、琼崖等十几块农村根据地,开始形成燎原之势。到1934年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30万人,党员亦发展到30万左右,中国革命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先后发生过三次“左”倾错误,不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贬低和否认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路线,使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长征,千辛万苦开创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白区革命力量也受到极大损失,中国革命再次遭受挫折。
红军长征胜利后,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七七事变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创建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通过延安整风,尤其是七大的胜利召开,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全党思想和行动得到了高度统一,党和人民军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长征结束时的3万人增加到100多万人。国民党发动内战后,解放区军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又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后,党领导各族人民在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组织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开始筹划和推进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2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基本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编制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后来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党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这个时期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在领导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一系列新的认识成果,又曾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思想、文化建设遭受重大损失。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1978年12月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开创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先从农村起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向城市经济改革推进;对外开放先从四个经济特区试验,然后向14个沿海城市拓展,逐步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同年10月党又召开了十四大。以这两件事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经受住了国际国内政治风浪的重大考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了清醒的分析,借鉴国外处理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把如何保持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问题,提到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更加清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应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肩负着人民的期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向前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创造了世界经济上的奇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