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低碳社会

核心提示: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绿色经济的第一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产业,物联网是走向绿色发展的突破点。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在全社会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我国的发展主要靠基础建设投入来拉动,中国生产了世界上60%的水泥,47%的钢铁,30%多的有色金属,但GDP只占世界的6%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已经接近40万亿,仅次于美国,但人均GDP只有4283美元,在世界180个有统计数据的国家里面,仅占100位左右。100位左右是什么概念?海地大地震后比我国的人均GDP还高一点,打得一塌糊涂的利比亚的人均GDP还6000多美元。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经济起飞,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增长持续超过3%达十年以上,称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了。我们看几个典型的案例。美国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最初10年的43年间人均GDP增长都超过3%,尽管其间人口增加了一倍,当时美国经济起飞的目标是追赶英国,超过西欧,因为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二次大战以后的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用了23年时间,在美国的帮助下赶超西欧,还逼近美国,成了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1978年到2008年,持续三十年人均GDP增长接近6%,因为我国人口从不到10亿增加到13亿,但我们的经济起飞只是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我查了一下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变化,17世纪以前中国人口不到一个亿,所以那个时候说中国地大物博,天朝什么都有,中国什么都不求人。19世纪初,我国人口达到2个亿,20世纪初激增到4亿,1949年解放以后突破了5亿5千万。1954年第一次进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通过选举人口得到比较确切的数字是6亿。到1964年增加了1亿,达到7亿,到1974年增加了两亿,到了9亿,到1981年就是10亿了。这时候,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计划生育, 1974年的计划生育口号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不要”,1984年的口号就成了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农村生两个。尽管这样,到1995年人口增加了1个亿,到2005年又增加了1个亿,这次人口普查的数字是13.4亿。

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是什么?我觉得温家宝总理在美国说得很清楚:一是人口多,二是底子薄。我们的起点是三百美元左右,当时全民受教育平均年限还不到6年。虽然战后日本人均GDP和我们差得不远,也就是三百多美元,但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义务教育年限达到了12年。我国不但人口多,而且素质低,这就是我们现在比较困难的地方。温家宝总理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改革开放以后,除了经济建设的成绩以外,我们城市化的进展也是很快的。1949年,我国城市化率只有12%,北京市不到50万人口。解放初到1957年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率接近了20%。后来三年灾害,城市化大起大落,工人回乡、干部下放。十年文化大革命是城市化停止的阶段,一直在18%左右,因为当时城市里18岁以上的(后来改为17岁以上)的知识青年都到农村去,新增的青年人口都到农村去了,城市人口当然就不增长。1978年到1984年知识青年回城、下放干部回城,是城市化恢复阶段,增长到了25%左右。后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大概每年增长1.5%。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是46.4%,接近一半的人在城市。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这是人类文明进步中生活改善、收入增加的一个主要手段。中国工程院2002年为国家做过一个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预测,当时城市人口只有5亿,农村人口是7.8亿,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可以达到8.4亿。这就是说,除了城市自然增长3800万人,农村自然增长1.5亿人以外,最重要的是有3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OECD国家整个城市化人口还不到3亿人,咱们一个国家在十几年里有3亿人要从农村转向城市。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