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侯惠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2)

 


第四个方面是文化地位的提升表现在文化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有观念上的和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更新发展理念,即从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比如在过去的片面发展观里面,自然是我们索取、征服、掠夺的对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自然是人的无机生体,人是自然的一种有机存在,人和自然实际上是一体化的。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把自然作为掠夺、征服、索取的对象,所以马克思批评资本主义的片面发展,其中一点就是对自然的滥采滥伐。科学发展涉及到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如何看待人和人的关系等一系列文化观念。这一系列的文化观念里,主导性的文化观念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类文化的精华为营养,立足于当前实践,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从以上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变得很突出。所以十七大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十七大报告第七部分专讲文化建设,除此之外,第三部分讲科学发展观,第四部分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十二部分讲党的建设,都涉及到文化。而且这个文化,还不是以前包括科技、教育的“大文化”,而是“小文化”的概念,主要是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专门用一个部分来研究文化发展,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是没有过的。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意识形态的新变化。一般认为,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政治文化,是以一定的政治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所以意识形态总是作为国家制度的理论依据或者观念基础而存在。民主、自由就是西方政治构架的基本观念基础。过去我国的意识形态,主要是靠观念和理论对社会进行渗透,但是如今的意识形态出现了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意识形态文化化。即意识形态越来越向一般的文化,特别是感性的文化转化。意识形态跟形象、观念联系在一起。比如东欧发生的第二次革命就是颜色革命,很多组织定位在某种花、某种颜色上。台湾施明德发动组织的反陈水扁的人穿的全是红衫,所以叫红衫军。陈水扁提出一个文化符号叫“手护台湾”,画的就是大家手拉手。他越来越把意识形态用一种文化符号,用一种颜色或者手势来表达。意识形态越来越感性化、形象化,符合当前文化发展的潮流。过去一些文化的表达是比较抽象的,现在越来越感性直接。比如说过去说影迷、戏迷,现在叫发烧友,跟发烧联在一起,多形象啊!过去说谁是谁的崇拜者,现在叫“粉丝”。在网络论坛上有“板凳”、“沙发”,不叫第一名,第二名,特别形象化。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许多人越来越不适应深层次的理性思维,深奥的道理越来越要用形象化的东西来表达。这就出现了意识形态的文化化转向,符号化转向,感性化转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凝聚力。
第二个变化是意识形态学术化。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实质是一种信念,但是目前的意识形态越来越把信念的特质淡化。意识形态原来具有鲜明的党派性,这是中国,那是美国,这是共产党,那是国民党。过去界线分明,现在不是。现在的意识形态往往通过超党派的方式表达,不表明自己的党派立场,而是隐含在学术研究中。比如说西方出现了一系列研究马克思、列宁、苏联、中国的学者,这些学者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比如说都不赞成马克思关于共产党的思想。但是他们不公开讲,他们公开讨论的是马克思学、列宁学、苏联学、中国学,采用这种貌似客观的学术态度,别人比较容易接受。看起来很客观公正,但是并不等于他没有党派立场。比如说他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不选择另外的材料,这本身就说明很大的问题。列宁曾经说过,社会生活很复杂,我可以找到说明任何观点的例子。辩证法强调的是事实的总和,不是玩弄事例。所谓事实的总和,就是我们应该找到最本质的是什么。
过去我们基本的论证思路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说过的这些话,往往就此为止。今天还要对于这些论证的前提做说明。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学术化色彩。
第三个变化是意识形态生活化。许多情况下,意识形态已经不再直接通过宣传进行渗透,往往越来越多的通过商品、通过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渗透。所以当前意识形态辨别、抵御的任务更加艰巨。美国是最早运用这种方法的国家,研究通过什么样的商品生产、商品包装可以把美国的价值观输送出去。所以美国中央情报局颠覆苏联的时候谈到,颠覆苏联最成功的方法是输出可口可乐和爵士音乐,使苏联的年轻人喜欢美国的音乐、食品,通过养成一种消费方式,形成文化的认同。传统的意识形态方法是攻击性的。美国每年要发布世界人权报告批评中国的人权。我们也跟着发,我们会说美国没有资格指责别人,他比别人还差。现在非传统的意识形态方法是把意识形态的价值观附载在商品和商品包装中。美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个人主义的代表,好像很狂放、无拘无束,你认同这种自在的生活方式,慢慢就会认同个人主义价值观。美国要把它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商品消费方式渗透到你的头脑和行为中。这些转向导致我们要重新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和定位。一方面,文化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重大的变化,这两方面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非常重要和紧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和挑战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国意识形态的第二次战略转变。我国意识形态的第一次战略转变是由邓小平同志完成的,这次转变纠正了毛泽东同志过分夸大意识形态作用的错误。毛泽东曾经把意识形态的斗争看成是高于一切的。邓小平同志通过这个战略转变,使意识形态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次转变主要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的关系重新定位,这一次转变是对意识形态本身进行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解决了四大关键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和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为自己所属的制度进行辩护是通过批判、排斥敌对意识形态来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为社会主义辩护,必然要批判敌对的意识形态。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必然要批判敌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包括用传统的社会主义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用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等其他的模式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批判和包容是对立关系,过去我们的一个误区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要捍卫它的纯洁性,所以上世纪50、60年代的一个口号是,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而斗争。也就是说,批判是建立在不断地排除杂质、不断地缩小自己阵地的基础上的。这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扩大了很多,包括四大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灵魂,是我们传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二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包含着很多中华传统美德,其中隐含着这样的信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发挥作用不仅要批判敌对意识形态,也要把一切能够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文化价值包含进来。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就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也是有差异的,不是铁板一块的。马克思主义是最高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包含进来的一个通道,荣辱观是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