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再成高层关注热点问题(3)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一五”时期,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7.2万多名,共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个;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100部以下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
截至“十一五”末,中国共有461个国有文艺院团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共组建了46家演艺集团;全国35家国有电影制片单位、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电影院完成转企改制;十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企改制,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高校出版社都已转企改制,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
“这轮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培育市场主体。”张晓明说,“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之后,关键是要把市场的存量做活,通过市场化机制盘活国有文化企业的存量资源。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不光涉及转企改制,还涉及管理体制的突破,要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文化资源在市场上自由流动。”
张晓明坦言:“文化企业光做大还不够,还要做‘专’、做‘活’。一方面要推动文化产业存量资源的兼并重组,盘活存量;另一方面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做大增量。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进一步放开准入。”
熊澄宇说:“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大企业集团有实力参与市场竞争。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差异性和多元化,中小企业更能够做到多元化,创新力更强,多种资本进入的中小企业是文化产业最活跃的主体力量,应该给予更多关注。越是政府支持的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越容易受到别人的围追堵截,有政府行为的文化产品,容易被认为带有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色彩。如果能够支持中小企业按市场规则在市场中发展,更有利于文化产品‘走出去’。”
“文化体制改革要注意评估体系、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的配套改革。”熊澄宇认为,“在评估体系方面,需要把评估体系从评价硬件水平,改到评价服务水平和用户的满意度上,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满意度列为官员考核的一个标准。在管理体制方面,很多文化产品已经不能按照管理机构的设置、划分进行管理了。比如数字内容产业,目前网络游戏、电子出版和网络视频,分由不同的行业部门管理。这种状况,容易造成管理上的交叉或空白。在财税体制方面,文化需要投入,应该在财税方面有所保障。”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廿四节气·立冬】冬藏万物知寒时,风起雪盛悦人意
- 全会热词丨保持战略定力 增强必胜信心
- 【理响中国】从“社会发展”维度透视二十届四中全会深意
- 共“进”向未来,“博”出新精彩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 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居世界首位
- 【党员课堂】郇雷 |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刻理解第一卷至第五卷是一个有机整体
- 任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 数智赋能共绘数字乡村美好图景
- “夸父”式成果涌现,中国科技耀全球
精选视频

继往开来:从“十四五”辉煌成就到坚定不移迈向“十五五”新征程
决胜“十五五”的五个强大支撑
展望“十五五”,前景令人鼓舞
回顾“十四五”,成就令人赞叹
廓清“十五五”历史方位 以新质生产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理论看点】张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作出明确要求和定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