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乔希姆•卡赞斯坦:一个多重与多元文明的世界(3)

彼得•乔希姆•卡赞斯坦:一个多重与多元文明的世界(3)

文明进程

文明不是一种先决条件,而是由人类实践所开创的进程。那些自诩文明的人都曾有过蒙沌未开的过去,且无法确保不致落入退化堕落的未来。这些实践活动日积月累,形成了诸如“美国化”或“中国化”的文明进程。它们不断地塑造并重新塑造着人类行为上及符号上的疆域。在当今世界上,这些实践进程交汇成一种全球范围的现代性文明。

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跨文明的交往及文明间的碰撞。文明无论就其内部关系还是外部关系而言,都带有论争和异议的烙印。文明的论争产生不同的进程和结果。结果之一,是文化帝国主义,它将一种文明的规范与实践单方面强加给其他本土文化,必欲将后者的规范与实践置之死地而后快。结果之二,是本土行为者囫囵吞枣地全盘接受外来文化产品及实践的皮毛而非精髓。结果之三,是一个吸收融合的世界:本土文化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其规范与实践则因此而发生变化。这种结果最典型地体现在主要文明之间的关系中。这是一种欲予欲取的文明进程,即信息、思想、价值观、规范、认同等文化资源的交流吸收。它所凸显的,是文明内部和文明之间社会实践关系的转变而非权力均衡的转变。

结论

在这篇演讲中,我强调了世界文明多元性与多重状态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中美两大文明并没有什么特别超凡出众之处,而有着同所有其他主要文明相似的地位。在我们这个多元文明的世界上,文明间的接触与跨文明的交融是主流,而文明的冲突则是偶发的支流。过去三十年间中美两大文明之间的关系为这一论点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我因此而在这篇演讲中指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保守派与自由派的基本认知受到了严重误导。他们先入为主的偏见不能帮助我们建设一个更美好、更多样化的世界,让所有文明在共同背景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些偏见却有可能将我们带入一个人人自危、以邻为壑的世界,使文明弱化为唯我独尊的独白,从而导致文明不是走向交汇与交融,而是走向对立与冲突。

今天,我们生活在充满挑战的时代。仅仅一年前,世界经济曾摇摇欲坠,濒临崩溃的边缘。对于这场危机,盘踞在欧美各大金融中心的一小群唯利是图、为所欲为的权势者和相关制度机构难辞其咎。国家的大规模干预使得全球资本主义免于崩溃,但却无法阻止危机对全球数以千万计的人民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就其起源而言,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997年前,从东京流出的热钱流入亚洲各地,到处寻找高于在日本所能得到的回报。而2008年以前,华尔街在全球各地到处兜售它所发明的新的金融产品,而人们则误以为这些金融产品已经消除了潜在的经济风险。在这两个事例中,由于不同国民经济体系、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文明体所采取的多样化的措施, 危机才没有酿成更大的惨剧。多重和多元文明的存在为多种多样的制度与实践提供了合法性。这就是多样化的长处。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市场经济模式——无论是美国的、欧洲的、印度的、伊斯兰的、日本的,还是中国的——囊括高效和公平的所有品质。在一个如此错综复杂的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经济逻辑;而多重状态和多元性质的文明的存在,恰恰可以发挥减震器的功能。协调而非冲突,是以多元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基本特征。

责任编辑:苏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