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乔希姆•卡赞斯坦:一个多重与多元文明的世界(4)

彼得•乔希姆•卡赞斯坦:一个多重与多元文明的世界(4)

然而,我们或许会在未来走向一种不同类型的冲突甚至暴力冲突的前景。这里所涉及的是汤因比以单数形式及大写字母开头拼写的“大文明”(Civilization)。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大文明”的持续生存能力面临着各种威胁,而这是整个人类和地球上的许多其他物种及各种生态系统所必须面对的。在这个意义上,“大文明”认同的本质之所在是物质的,而不是原生的、话语式的、或主观意向的。这种大文明认同或许会激发起以追求“大文明”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人们早先追求民族命运共同体那样。但即便是在这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冲突即“大文明”冲突中,有关科学、社会运动、教育以及其他诸多层面的政治问题仍将继续居于中心地位。那么,多重和多元的文明是否蕴涵着足够的创新潜力及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成功地创造出捍卫“大文明”的应对战略?这是一个尚无确定答案的问题。

鲁德亚德•吉卜林在其1899年所作《东西方民谣》一诗中,开篇即吟诵道:“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二者永远天各一方。”吉卜林是错误的。不同文明之间最大的共同点不在于它们各自文化上的内聚性、封闭性或冲突倾向,而在于它们的多元性差异、多重形态、以及彼此间的碰撞与交融。我们应当抵制那些对事物作非此即彼的过度简单化划分的诱惑,而代之以开放的胸襟,把握住一位学者曾称之为“混杂的世界主义”的知识层面和政治上的机遇。“混杂的世界主义” 这一概念精辟地概括了不同文明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错综复杂的现象。而这种同异交错并存的现象,正是多重与多元文明世界的最本质特征。

谢谢!

(作者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康奈尔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苏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