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12)

核心提示:过去,西方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不能成为一个强国,因为中国输出的是物质产品而不是文化精神。今天我们党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很多人认为若干年后回头看就会发现,这次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我们建设的不仅是一个经济强国,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强国。

党的十六大理清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公益性文化和经营型文化的概念,以及分类改革的要求、任务。这个决定带来了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迅速部署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2003年选择了出版、发行、报刊、演艺、电影五个行业,每个行业是七个单位,总共35个单位在九个地区进行文化改革试点,国务院相应地出台了支持文化改革的政策。经过两年多的试点,试点单位和试点地区圆满完成了试点任务,一批单位和地方自愿参与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中央及时总结了试点工作的经验,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推动的新阶段,这以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前推进,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是推动行政体制改革,改变了文化领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政府、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各自回归了本位,各自承担了自己的任务,各自成为了自己行为的主体。

二是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培育文化市场的真正主体。在市场体制下,在产业条件下,市场主体缺位显然是不能发展文化产业的。把国有文化单位推向市场,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走国有民营共同发展的路子,这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从2003年到去年,出版、发行、电影三个行业已经完成了转体改制。一般性的文艺院团、非行政类的报刊分期分批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广播和网络也有一大批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这样就造就了一批市场主体,形成了国有文化骨干企业和国有控股的文化骨干企业,这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把完全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纳入政府财政支持的范围,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一点全国推进的比较快。当然免费对外开放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也正在研究解决。同时也推进了其他行业的开放,比如旅游行业,政府需要社会效益,旅行社需要经济效益,免费开放可以帮旅行社、游客节约开支,到韶山、井冈山、延安参观、访问、旅游的人数翻了几十倍,这就使公益文化社会教育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