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培养了大量本科学历的工程师,其数量大大超过美国。2000 年,中国培养了大约300,000 名工程师,而同年美国培养的工程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则不足100,000 人。美国也许可以学习中国的经验,使学生数量、特别是理工科领域的女性和少数族裔学生的数量有所增加。
在其他领域,美国也可以向中国学习。例如去年,康奈尔政府管理学教授、中国外交政策与亚洲安全问题资深专家阿兰•卡尔森(Allen Carlson) ,作为富布赖特-海斯学者,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作访问研究,并与中国同行交流。他在北京的经历帮助他完成了随后出版的新著《中国: 走向统一,融入世界》(Unifying China,Integrating with the World),并丰富了他在康奈尔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包括中国的对外关系、亚洲安全问题、中国的民族主义、全球化和国际关系理论等。
多年以前,作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最有力的发起人之一,胡适评论道:“和陌生文明的接触,带来了评判价值的新标准,本土文化就此被重新考量,重新估定,价值转换的结果,就是有意识的变革和重建。”[10,P47] 胡适的话在今天也是正确的,对美国是这样,对中国同样如此。
美国人以不善学习外语而闻名于世,而且,我们倾向于忽略贸易伙伴国的传统。当前,中国的学生对美国的了解远比美国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多得多。我们要向中国学习很多东西,这也是我为什么率领康奈尔大学代表团访问北京和上海的原因。康奈尔大学作为世界 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需要学习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和价值观,了解中国如何看待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我相信,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的双向的信息和人员交流,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进而,在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这一交流也将促进世界的和平、繁荣与和谐。
那些希望成为世界性大学“超级团队”一员的西方学校,也将为当前正在发生的中国的复兴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在美国求学时代,胡适就树立了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同他一样,对中国、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优秀大学之间的合作前景,我也非常乐观。
(丁建峰译 翻译时略有删节)
参考文献:
[ 1 ] Edmund Ezra Day,“Resolution in honor of Hu Shih”[M],Ithaca,NY: Cornell University Archives,June 1939.
[ 2 ] Erome B. Grieder,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 3 ] Hu Shih,The Chinese Renaissance: The Haskell Lectures - 1933,2nd ed.,[M],New York : Paragon Book Reprint Corp.,1963.
[ 4 ] Hu Shih,The Chinese Renaissance,p. 46-47.
[ 5 ] “A World of Opportunity [ J ] . ” The Economist,September 8,2005.
[ 6 ] “The brains business [J ]”The Economist,September 8,2005.
[ 7 ] Donald M. Bishop,“Demystifying the Student Visa Process ”,remarks at the American Center for Educational Exchange,January 27,2005.
[ 8 ] “Secrets of Success[J ]”The Economist,September 8,2005.
[ 9 ] Frederick Rudolph,Curriculum,San Francisco: Jossey2 Bass Publishers, 1977,p. 116.
[10 ] Hu Shih,The Chinese Renaissance,p. 47.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