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北京论坛举办之际,我很荣幸能在人民大会堂发表演讲。
在短短的时间里,北京论坛能使众多国际上富于影响力的贵宾,包括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H.W. Bush) ,前美国驻外大使、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瑟夫•里德(Joseph Verner Reed) 等知名人士汇聚一堂,这充分显示了论坛的地位。
此时此刻,我心情愉快,因为康奈尔大学和中国,尤其是和北京大学,有着长期而亲密的关系。早在20 世纪初,北大就是康奈尔的杰出校友——胡适的精神家园。1914 年,胡适在康奈尔获本科学位,在我校就读期间,他引领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短短三四年间,这一文学运动就使活的语言——“白话”——取代了古典的文言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之一,最终带来了五四时期的“启蒙”。这使文学和教育首次在中国的民众中得以普及,从此,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1939 年,在胡适毕业25 周年重回母校参加聚会之际,康奈尔大学通过了一项决议以纪念他。这份由康奈尔大学校长埃德蒙•埃兹拉•德伊(Edmund Ezra Day) 和胡适当年的班长共同签发的文件这样写道:
他在东方的古老智慧和西方学者的批判方法上都有极深造诣,他引领了一代中国人的学术复兴的成功之路,他把现代批判方法应用于对其祖国的哲学和诗学遗产的研究,同时改良中国的口语,使其取代了古老而陈旧的书面语,他打开了一座宝库,创造了崭新的文学。[1]
今天,尽管已辞世43个年头,胡适仍然是康奈尔最杰出的毕业生之一。为了纪念胡适在文学与哲学上的贡献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康奈尔大学设立了“胡适中国史讲座教授”职位,现在主持这一讲席的是香门•考克兰( Sherman Cochran) 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