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重启金融改革 考验政府创新精神(2)

温州重启金融改革 考验政府创新精神(2)

不匹配加剧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汪炜认为,此次温州再提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有今年爆发一系列民间借贷危机“倒逼”的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进程不匹配的必然结果。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发区域,温州在30多年的历程中,金融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始终是重要一环。

在温州苍南县金乡镇,今年已经86岁的陈礼铨谈及31年前在这里首开中国利率改革先河的情景,仍掩饰不住激动之情。

据时任金乡信用社主任的陈礼铨回忆,在当时的温州,借钱只能去借月息五六分的高利贷,原因是当时的银行利率太低,农民有钱也不愿意存银行,导致从信用社也贷不出钱。

陈礼铨说:“当时粮食征购很紧张,但也有议价,生猪国家收购也有议价,水产品也有议价,那么,信用社应该也要给利率浮动。”

1980年10月,金乡信用社在全国率先实行浮动利率。存贷款利率从当时的4厘2分和7厘6分别上浮到1分和1分5。其结果是,在利率浮动前的1979年,金乡信用社的居民存款只有380元,到1981年,存款迅速增至54万元,贷款量也随之增加。由于正规融资渠道畅通,当时盛行的地下钱庄高利贷很快得到遏制。

这被视作中国首个金融改革举措。

在此基础上,七年后的1987年,央行批准率先在温州实行利率改革。不过,当时参与了这场改革的现任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坦言,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并没有深化下去。

不过,作为国内金融活动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温州关于金融开放的改革一直在试图推进。

2002年8月,时任央行行长戴相龙赴温州调研,提出温州金融体制改革的设想。当年12月,浙江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联合在温州召开“深化温州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宣布温州作为全国惟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正式启动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

据了解,那次改革内容共有6项,包括国有银行小额贷款营销“三包一挂钩”;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农信社;改造温州城市商业银行;推动商业银行产品、服务创新,比如推出个人委托贷款;政府组建两家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但当地专家认为,包括2002年启动的这场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以及随后2003年提出的温州金融港建设等,都鲜有实质性突破,主要原因是,新形势下金融体制的全国同质化、一体化在加强,地方要实现金融体制的新突破并不现实。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