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恩格斯。桥头堡

弗·恩格斯。桥头堡

弗·恩格斯。桥头堡  

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桥头堡即tête-de-pont(筑城用语)——一种永备工事或野战工事,构筑在桥的尽头,目的是保卫桥梁和保证守桥的军队能够在河的两岸进行机动。桥头堡对于设在大河边或两河汇合处的大型现代化要塞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在这种场合,对岸的良好筑垒郊区往往成为桥头堡。例如卡斯特尔是美因茲的桥头堡,埃伦布莱施坦是科布伦茨的桥头堡,多伊茨是科伦的桥头堡。在革命战争时期,法军占领克尔以后,立刻把它变为斯特拉斯堡的桥头堡。在英国,哥斯港可以看做是朴次茅斯的桥头堡,虽然那里并没有桥,而且它也具有另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这后一种情况,设在河对岸或狭窄海峡对岸的工事,即使没有桥也常常称为桥头堡,因为这种工事能够掩护登陆兵登陆和准备进攻战役,起到桥头堡的作用,并且从战略观点来看,可以同桥头堡相提并论。至于谈到设在某条大河边的军队的阵地,那末军队在对岸所占据的一切据点都称为它的桥头堡,不管它们是要塞、筑垒村庄还是一般的野战工事,因为它们全都保证军队渡到对岸的安全。例如在1813年,拿破仑从俄国退到易北河停下来以后,汉堡、马格德堡、维登堡和托尔高就成为他在易北河右岸的桥头堡。在野战筑城中,桥头堡通常是极为简单的工事,它由bonnet-à-prêtre[注:见本卷第131页。——编者注]构成,有时由角堡或冠堡(在向河的一面敞开)以及桥前面的多面堡构成。有的时候,小村庄、农用建筑群或其他在桥附近的建筑物,只要经过适当的改造用于防御,都能变为很好的桥头堡,因为在现代轻步兵战术下,这些设施如果一般来说适合防御的话,都可以利用来进行抵抗,这种抵抗力量决不会比按照一切军事学术原则构筑的任何野战工事小,甚至还要大些。

弗·恩格斯写于1858年2月11日左右

载于“美国新百科全书”1858年版第3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美国新百科全书”

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

责任编辑:岳丽丽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