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他们,是一群跨入工业文明的庄稼人后代;他们,是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面临边缘化的尴尬群体。在城市,他们可能找不到工作,还找来白眼;回村里,他们已经不会种地,也不想种地。
处于城市边缘的他们,默默地为这座城市奉献自己的青春,但这座城市给予他们的除了等待还是等待,因为在他们身后,曾经的家乡已经再也回不去。
初中退学“觉悟早”
刘金洲,男,23岁,家住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法科村,已经在外打工8年的他用“八年抗战”来形容这些年的经历。
虽然岁数不大,但在他所在的刘祠堂的同龄人中,他属于最早一批外出打工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觉悟得比较早”。他自从初二主动退学后就外出务工了,“不爱学习,在学校里调皮捣蛋,耽误自己也影响别人,当时也没怎么想就背着家人不念了,被父亲知道后还被追着打了几顿。”
还不到16岁的他孤身一人就去了扬州闯荡,“也没什么目标,就感觉扬州挺漂亮的就去了。”刚到扬州的他人生地不熟,很快就被城市的繁华吸引住了,游走于网吧和迪厅之间,身上带的几百块钱不到一个星期就花完了。身无分文的他在一家超市门口看到招聘送货工的广告,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开始了。但没过两个月就因为老板克扣工资就不干了。“当时看中的是超市包吃包住,吃住问题解决了,但一个月就五六百钱的工资,根本不够花的。”
随后在扬州又找了几个工作,但都是匆匆就换了。“那个时候心不定,总想一下子找个赚大钱的,但又没有能力,只好不停地换工作。”
工资较高风险大
经过一年多的打拼后,他还是没有找到能让自己稳定下来的工作,无奈之下投靠了在扬州船厂工作的父亲。作为那里的老资格,他父亲没费多大功夫就安排他进船厂了。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船厂工作到现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