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世代沿袭了2000多年的子承父业的代际转换方式,正在迅速地彻底地改变着。调查报告把这种变化概括为三种形式。
第一代农民工留不下,只能回到农村去。基本方式是离土不离乡,农闲出来农忙回去,农业的生产技能并未丢掉。由于这批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基本上未接受过任何劳动培训,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他们难以获得城市居民的认同接纳,因而对城市的认同感也普遍较差。目前,第一批农民工已基本返乡,虽然他们的年龄已是50~60岁,但目前农村的生产劳动主要还是靠他们在维系支撑。
第二代农民工不回去,努力要做城里人。第二代农民工年龄在16~45岁左右的农民工群体,其特点一是年龄结构更年轻。其中,16~30岁的占61%,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仅占16%。二是文化、知识、技能普遍比第一代农民工高。三是所从事的行业、工种已不再局限于建筑业,呈现出多样性。四是离土又离乡。他们基本上是离开学校就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农忙时也很难回去,因此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已基本丢掉。五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深刻变化。在城市发展、创业、安居正成为这一代农民工的主流意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已远远高于对家乡的认同感。
第三代农民工回不去,未来境遇难确定。第三代农民工即第二代农民工带在身边的子女。严格地说他们还不是农民工,但如果户籍等相关制度无重大改革,他们长大后身份仍将是农民工。他们从小就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并接受较为完备的教育,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更趋同于城里人。他们对农村更疏远更陌生,而对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比上两代农民工的认同感更高、更强烈。因此,让他们长大后再回到偏远的农村家乡去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农民工代际转换方式的改变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空壳村社”日益突出,谁来建设新农村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种田难、收割难、修路难、抗旱难、治安难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