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农民工:面临边缘化的尴尬群体(4)

新一代农民工:面临边缘化的尴尬群体(4)

 

语言仅仅是第一个关口,挡在他们与当地人之间的隔阂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本来以为到了大城市眼界会开阔点,结果来了两三年,到现在只认识跟我一起工作的几个人,经常加班,根本没有时间出去逛,整天打交道的就是几个外地工友。”他也确实有过几次游玩的经历,但他觉得“玩得很不爽”,“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多想,就感觉别人看我眼光不一样,到那里都觉得有人盯着我,那种眼神让我很不舒服。”

在外拼搏多年的刘金洲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不管你怎么打扮,还是一眼就能看出你是农村人,对你的态度就变了,有时候只有你自己能察觉到。”即使是八年过去了,他在扬州的生活娱乐圈子也只还局限于船厂的几个铁哥们,“上班就封闭在厂里,下班不是叫几个人一起玩就是回去睡觉,跟当地人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就算到小卖部买烟也只是用手指下而已。”

在平时跟当地人没有交集,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他们也不会选择求救当地人。“厂里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的事情,都是外地人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内部解决,报警的话会败坏外地人声誉。如果有当地人的话更不能报警了,警察肯定会偏向当地人。以前厂里就有这样的事情。”刘金洲曾经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好几次打架事件,在最严重的情况下也没有报警。

这批农民的后裔已经不像他们父辈那样单纯以挣钱为目的,他们面对身份歧视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而他们打工的主要动因在于羡慕城市生活、出来锻炼自己。据统计,中国目前有1.5亿外出农民工,其中二代农民工大约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虽然城市化迅速发展,但要消化如此庞大数量的二代农民工确实是对城市的考验。与此同时,在这个大背景下二代农民工的失意在所难免。

刘露在苏州的服装厂里包装衣服,她们生产的衣服都是动辄几百几千的名牌服装,每一件都是她们亲手包装的,但是出了厂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因为一件衣服就相当于她们一个月的工资了。“很想试一下自己厂里的衣服,但我连它们被送到哪里都不知道。”

城市农村边缘化——回不去的农村

处于城市边缘的他们,默默地为这座城市奉献自己的青春,但这座城市给予他们的除了等待还是等待,因为在他们身后,曾经的家乡已经再也回不去。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