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林:对利比亚战争的战略解读

田文林:对利比亚战争的战略解读

2011年10月31日午夜,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利比亚战争。[1][①]这场战争是冷战后西方首次在非洲大陆发动地区战争,也是西方首次强行改变当前西亚北非国家的政治进程。总体看,这场战争的爆发与当前特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背景直接相关。同时,这场战争反过来又将重新塑造利比亚、阿拉伯世界乃至未来国际格局。因此有必要对这场战争的基本背景及战略影响进行必要评估。

一、利比亚战争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日趋失衡的必然结果

利比亚战争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它与近几十年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日趋失衡直接相关。

首先,这场战争是当前国际体系急剧转型的必然产物。20世纪国际体系主要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并促使体系内国家的行为发生重大变化:二战结束后,以西方列强主宰世界为主要特征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四大警察”(美苏英中,主要是美苏两家)共治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但此后50多年,设想中的“美苏合作”最终变成了“美苏冷战”现实。换言之,冷战之“实”与雅尔塔体系之“名”格格不入。这对美苏不是好事,但对“夹缝中生存”的第三世界国家却不然。一方面,美苏“核恐怖平衡”反使世界维持了难得的和平状态,双方在第三世界的争夺总体较为节制,甚少直接发动战争。另一方面,美苏为获得竞争优势,都将争取第三世界支持作为制胜筹码,竞相为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这就为诸多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闪展腾挪的外交余地,借以谋求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而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阵营解体使西方势力一枝独大,这些年来,西方通过北约东扩、八国集团、意识形态等纽带越绑越紧。世界权力结构失衡使雅尔塔体系名存实亡,并逐渐形成了西方联手打压非西方国家的“后雅尔塔体系”。这种国际体系与力量分布“名实相副”,因此在该体系下,西方(强者)更富于侵略性,其对非西方国家(弱者)干涉更加频繁。

冷战结束后相当长时期,美欧忙于分享“冷战红利”,通过北约东扩与欧盟东扩等方式瓜分前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从而将东欧和部分前苏联版图日趋纳为西方的外围地带。[2][②]而1999年西方发动科索沃战争就是因为南联盟阻挡了北约和欧盟东扩的步伐。但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复兴,欧美东扩之路遇到抵制和阻击,尤其是2008年8月俄罗斯出兵格鲁吉亚,而美欧又未能做出有效反击,标志着持续十几年的东扩进程已成强弩之末。在这种背景下,欧美战略角逐重心日趋转向中东、中亚、非洲等资源丰富或地缘位置重要的“中间地带”,并对不听号令的国家频频使用武力。美国为深入中亚和中东,在短短2年时间内接连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地区战争。而2011年北约发动利比亚战争遵循的正是相似的逻辑。欧盟早在1995 年就与地中海沿岸12 国启动了旨在加强双方全面合作的“巴塞罗那进程”。美国也加大在非洲投入力度。法国总统萨科齐为恢复、扩大法国在非洲影响和利益,在2007年竞选期间又提出“地中海联盟”设想,重点加强与北非国家合作,并企图使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以及临近的苏丹和几内亚湾等重要产油区为法国提供稳定能源。但这些“重返非洲”举措受到利比亚的掣肘。利比亚卡扎菲政权民族主义色彩甚浓,他早期曾采取一系列保护民族利益的重大措施,如收回美英在利比亚军事基地,废除同西方公司不平等协定,将所有外国公司收归国有等。即使2003年卡扎菲投靠西方后,其政策仍保持很大独立性。2008年7月首届地中海峰会召开时,卡扎菲仅派代表作为观察员出席,他还批评“地中海联盟”设想是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的回归。[3][③]利比亚强烈的独立姿态使其成为欧洲政治和资本力量南下扩张的主要绊脚石。

就像当年挡住北约和欧盟东扩的南联盟必然要遭受西方军事打击一样,利比亚因阻挡了西方(特别是欧洲)新一轮地缘政治/经济扩张浪潮,而为后来遭到西方的军事打击埋下伏笔。美英法之所以在深受金融危机拖累的困难背景下执意发动利比亚战争,正是由于利比亚阻碍了北约国家“重返非洲”战略规划的实施。[4][④]此外,2011年席卷西亚北非的“中东波”使西亚北非地区对外防护能力降至历史最低点,为西方武力干涉利比亚提供难得机遇。法国因支持突尼斯本·阿里外交失分,此后又过早承认利比亚反对派而再次面临外交失败,因而急于通过发动战争挽回在阿拉伯世界形象。[5][⑤]

回顾冷战后发生的数场地区战争,前几场战争基本是美国唱主角,欧洲唱配角,而这次的利比亚战争欧美角色正好对调。这从侧面说明,欧美在对付非西方国家时已形成互相“补位”的战略默契。而这正是西方共治世界的“后雅尔塔体系”的典型特色。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