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里没有条件读书上学的老农,也懂得做君子不做小人的道理,也会教导子孙行仁履义,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这就是渗透在我们民族血液中的中华文化基因。”文化学者高喜田撰写的《君子之道——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一书于去年8月发行,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在序言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这样,文化传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数千年前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今天仍在发挥作用。”
近日,高喜田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畅谈他何以大力张扬君子之道。
我们现在坐拥巨大的精神宝藏,却还像穷人一样
中国青年报:《论语》中有那么多经典论述,您为什么选择“君子”作为研究对象?
高喜田:君子和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传统文化精髓。辜鸿铭先生曾说:“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不光是儒家,几乎所有先秦思想家的著作都有关于君子的论述,而且都有共识,即希望人人成君子。君子人格就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或者完美人格的理想模型。
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君子”在先秦时更多是指“有位者”,即当官的、贵族,是“掌握统治权力的人”或“地位高的人”。后来这个概念逐渐和身份、地位没什么关系,指“有德者”,即有修养、有道德的人。这个渐变浸润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美学,也是我们的文化昌明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人在内心深处喜欢以人格的力量论成败。
中国青年报:您研究“君子之道”有什么发现?
高喜田:古代杰出思想家都有什么样的基因被我们遗传了下来?那么多古代思想家的论著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我认为就是一句话:你我都要做君子。只要你是中国人,你的日常行为、思维言语就要按“君子”的标准来做。
通过对《论语》中论及“君子”部分的梳理,我归纳出“君子之道”的九大内涵:仁——君子人格的道德根基;义——君子人格的价值标尺;礼——君子人格的行为规范;知——君子人格的科学态度;信——君子人格的操守宗旨;道——君子人格的目标追求;宽——君子人格的胸怀境界;文——君子人格的修养风范;不器——君子人格的独立精神。
中国青年报:提倡君子人格有什么现实意义?
高喜田:培养和塑造君子人格,会使社会更加稳定、文明和进步。对个人来说,可以解决心灵上的空虚感、焦虑感和纠结感,消解很多消极情绪,比如烦闷、苦恼、“无名之火”。当下社会很多人都处于躁动和焦虑的状态。礼让、谦逊、文明这一类的词,在很多人观念中不复存在了。如果我们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好的东西,打磨成现代人能接受的观念,也许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中国青年报:看到不少专家都对这本书评价很高,普通人有什么反馈?
高喜田: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卖得还不错,刚刚已经再版。一个家庭妇女看了后告诉我,她能看懂,而且觉得挺有意思。她说现在也感觉很苦恼,觉得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难处,冷漠,没有信任感。不光要防陌生人,连熟人也要防,人心老是提溜着,时间长了会受不了。
说实在的,一些普通人会从书店买这本书已经让我很感动。你看现在书店里摆在显眼位置的都是“厚黑学”、“狼图腾”之类的书。中华民族一直倡导“善”的文化,为什么要做“狼”呢?
在当下,经济发展可以非常迅速,但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扎扎实实一步步来。我们现在是坐拥巨大的精神宝藏,却还像穷人一样。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弄丢了。这些都是几千年历久弥新的、全民族都认可的东西,如果你弃之如敝屣,非要另起炉灶弄点儿“新概念”,能长久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