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引发了城市建设空前规模的展开。每个国家、每个城市,在城市化加速进程的时刻,都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关系处理的一个最关键、最紧迫的时期,而我们国家这个时期,来得特别迅猛、特别快。到2010年这个时点,我们用了八年的时间走过了英国180年、美国95年的城市化历程。

两大因素的存在使我们今天文化遗产保护遇到一个特别的形势,一个是城市化率的提升。2000年,我们国家城市化率是30%左右,今年已经达到48%,当然其中还有计算口径前后之间的衔接问题,但是毕竟我们国家每年以一个百分点在往上提升。城市化率提升一个百分点,在中国就意味着1200万到1500万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他们进城要租房、要就业、要出行。第二个是我们家庭支出结构的巨大变化。上个世纪70年代,家庭花几十块钱都要开家庭会议商量,今天,很多家庭只认为上万元的数量才是巨资的投入。这种变化意味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千美元以下,家庭支出结构主要是衣食,无非是吃得营养一些,穿得体面一些。到了三千美元以下的时候,家庭支出主要的是用,特别是家用电器,老三大件、新三大件,也无非就是如此。而过了三千美元,很多家庭都希望拥有一套自己拥有产权的单元住宅,很多家庭都希望拥有一辆私家车,这样一种家庭支出结构的调整,就带来了房地产开发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面对这样一个最紧迫、最关键的阶段,每个城市都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来进行审视,从全局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期得出正确的创新理念。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30年来,我们国家城市建设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我认为一些城市在物质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却重视不够,归纳起来涉及八个方面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

第一,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众多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我们看这些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地下遗存、文化景观、非物质遗产,它们都是在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但是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被无情的摧毁。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遭到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我反对使用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这两个词。为什么要反对旧城改造这个词呢?我认为把旧城这个有千百年文化积淀的空间仅仅定位为改造,而不强调它还有保护的一面,强调它需要有机更新,是不对的。为什么反对危旧房改造这个词呢?因为如果危房涉及安全需要改造的话,那么旧房仅仅因为年代久就一定要改造、一定要拆除吗?推土机把一片片历史街区夷为平地,很多街上都写了大大的“拆”字,特别是一些本来还可以使用很多年,一些非常好的民居,在危旧房改造中被拆迁了。而拆迁改造之后盖出来的却是一种冷冰冰的、缺乏人性的一种规划布局和设计。

第二,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由一个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必然越强、品位必然越高、特色越鲜明。世界上有很多令人向往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比如北京平缓开阔的城市格局,苏州白墙灰瓦的城市文化色彩,另外还有罗马、维也纳、布达佩斯。欧洲的城市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突破众多房屋之上进入天际线的房屋,一定是大家要使用或向往的一些公共建筑,而并不因为哪个企业或某个个人有经济实力,就能够占领天际线,去强迫人们接受。

但是一些城市在规划设计中,抄袭、模仿、复制的现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正在急剧的走向趋同,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面貌正在消失,带之而来的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层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第三,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城市建设是为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而城市规划则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证人文与自然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它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建设一个社会和谐的文化城市。南京市就把围绕着老城一圈的明代城墙遗址做了很好的修缮以后,规划为城墙遗址公园,每天早晚都能看到市民在这个公园里面娱乐和休息。北京市在城市建设中,也把最后保留下来的一段明城墙遗址做了修缮性展示。澳门有很多广场今天都是市民们开展各种活动的文化空间和场所,。曼哈顿正是因为有四平方公里左右的中央公园,才使在高楼大厦里工作的人得到一片休息的绿荫。

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中缺少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往往采取单一依赖土地经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导致出现圈地运动和造城运动,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变大、变新、变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景观大道,豪华办公楼,而这些项目往往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

第四,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水平、文化品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既表现出每个城市过去的丰富历程,也体现着城市未来的追求和发展方向。美好的城市形象不仅可以实现人们对城市特色的追求和丰富形象的体验,而且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信任感。

很多城市都有市民值得自豪的一些标志性建筑,比如罗马万神庙,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意大利的锡耶纳有一个市民值得骄傲的广场,这个广场四周的建筑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设计师在不同时期建造的不同功能的房屋,但是他们都遵照一定的规则,遵照共同的规律在进行着建设。千百年下来,这个广场今天成为城市的骄傲,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这样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改变城市的形象,结果反而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今天,很多地方政府的领导追求自己在任期间的政绩本无可厚非,但是,不同时代政绩有着不同的追求、指向,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老百姓生活有很多不方便,买什么都要票、买什么都排队,那时候解决买煤难、买白菜难、换液化气难等等,政府做了很多城市居民服务的工作。90年代,城市经济要发展,1990年出现了第一个开发公司,令人耳目一新,人们从此知道城市可以建设、可以融资,可以不仅仅依靠财政,还可以招商引资,于是赴港招商,赴国外招商,城市开始引进资金,开始注重GDP的增长,特别到9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经营城市这样一种理念。这个时候,各个城市开始比发展速度。进入新的世纪后的十年,又有很多新的政绩观,城市希望突出自己城市文化品牌,希望自己的城市迅速改变形象,比如广场绿地、水面、景观大道、写字楼开始受到注意,对不符合城市性质的项目不盲目引进。但是,有的城市却有一种急躁和短视,他们认为城市应该有一些新奇的建筑。殊不知,当中国几百个城市、上千个城市都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引进设计,而承办这些设计的只有几十家外国公司和几十家中国公司,这些公司疲于应付,积极的投标,争取中标,就拿着一些在别的城市曾经投过标的方案再重复投标、改换头面,反而造成了各个城市的文化景观雷同,千城一面。重庆市在两江汇流之处,曾经有一个人们印象深刻的朝天门码头,它是雾都重庆的代表,多少人进入重庆和离开重庆的时候,最留恋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朝天门码头,非常遗憾的是在建设朝天门广场的时候,把朝天门码头拆掉了,这对重庆的文化特色来说,无疑是一次灾难。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