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大打“寒门牌”提高农村考生积极性
近年来,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竞争不公平以及经济因素,农村子弟越来越难进入高校尤其是名校,“寒门难出贵子”现象不断加剧。
在此背景下,部分名校不约而同的出台向贫困地区及贫困考生倾斜的自主招生政策,大打“寒门牌”。教育部亦强调今年高校的自主招生试点应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适当倾斜。
北京大学今年率先实行“学院自主招生”新试点。该校光华管理学院将在北大自主招生的基础上增加学院单独自主选拔。并承诺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倾斜,通过学院自主选拔的考生中,农村户籍考生要达到30%。
清华大学今年的自主招生新增“自强计划”,规定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级及以下中学,均可推荐1名学生参加选拔。入选学生参加高考后,最高可获60分降分录取优惠。
中国人民大学则首次为农村考生推出“圆梦计划”,主要招收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优秀或具有某方面培养潜能的应届农村生源高中毕业生。
这些新政策在出台伊始曾一度引发激烈争议,尤其是人民大学的“三代以内无大学生”的原则要求,更是被指炒作。
然而,从今天的笔试现场,却也不难发现,这一系列新举措已初见成效。考场外,记者见到多名来自河北县级中学以及农村籍考生的家长,他们纷纷表示,“正是看到这些大学的自主招生倾斜政策,才敢于一试。”
记者从家长口中得知,相比城市重点中学的考生,这些来自县级中学,尤其是农村籍的学生无疑处于竞争劣势。他们所在的中学一般无推荐名额,对自主招生的重视程度也十分有限,考生大多只能通过自荐的形式应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