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撞车,上演“三国杀”(4)

高校自主招生撞车,上演“三国杀”(4)

自主招生仍“掐尖”被指功利化

试行多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在近期则屡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先是部分名校招生新政引发争议,随后更是传出“教育部酝酿取消自主招生联考”。直到去年11月份,教育部方对此事回应称并未叫停。

但是,对于自主招生的名额,教育部却作出了明确限制:重申自主选拔录取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年度招生计划的5%,首次为高校自主选拔候选人数设置了“原则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的上限。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其初衷本是拓宽多元化选才渠道,“不拘一格降人才”。

但从各名校制定的招生政策来看,“成绩优秀”仍是无法绕开的先决条件。被确认有推荐资格的学校,也多为各地的中学名校。因而,“圈地”、“掐尖”之说甚嚣尘上。

不少专家指出,如果高校自主招生不放弃“掐尖选才”的短期功利性,不仅会加大学生的备考负担,还会进一步加剧了高考的“紧张空气”以及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

考生家长则认为,这一问题是由现行的高校招生机制造成,如果单纯以考分为评价标准的招考机制不改,现状便难以根本改变。“作为家长,我们自然希望孩子能多一些休息时间,但现实情况不允许,参加各种辅导班也是为了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来自京外省份的考生对此感受颇多。受制于高企的分数线,相比北京考生,他们要获得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入场券,无疑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参加自主招生获取降分录取机会,俨然成为一条难得的“捷径”。

教育部近日明示,年内将发布高考改革方案。如何解决当前高招制度的弊端,脱离单纯以考分评价学生的桎梏,各方正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