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网络多数暴政产生的原因
1.网络空间中的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这一概念是当代美国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提出的。他认为:“群体极化一词所指的情形非常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存在某种偏向,经过商议后,人们更乐于倾向于这一方向,从而形成更加极端的观点。”(15)他认为,群体极化的现象在网络空间中也会出现,“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具有相同意向的人们所组成的团体参与彼此之间的讨论,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但是,形式上变得更加极端”(16)。他说:“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使得具有相同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并且孤立他人越来越容易,并且也容易使他们听不到那些不同的观点。仅仅这一原因,他们就培育了群体极化的基础,并且对于民主和社会和平都构成了潜在的危险。”(17)对于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极化这种现象,凯斯·桑斯坦认为有三个因素值得重视:一是有说服力的论点和信息;二是社会比较;三是信心、确证和极端主义(18)。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启示。他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19)“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2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呢?古斯塔夫·勒庞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从众心理、传染现象和易受暗示等原因造成的(21)。可见,一旦群体心理形成,其平庸、弱智与极端的特性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
事实上,网络空间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也非常容易形成。“选择性注意”这种现象在网络媒介中表现非常明显,这一现象是指在外界诸多刺激中,受众仅仅注意到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刺激。受众对信息内容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他们往往从自己原有的意见、观点和兴趣出发,更倾向于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不同于自己观点和意见的信息。网络上的信息非常丰富,网民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同时,他们也可以非常方便地根据兴趣在网络上自由切换,悠游自在地遨游在浩瀚的网络海洋中。网络空间中的选择性越大,同构性也就越大,不同意见与立场的冲突在特定的网络空间中就会越来越少。在网络中,为了避免怀疑与批评,网民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态度和立场相近和一致的场合表达意见,在认同感中肯定自己的价值。这样一来,非理性、易激动的特点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比现实生活中表现得就更为明显,并且导致在发言讨论中,部分网民态度偏颇、言词激烈。同时,由于网络空间领域聚集的网民群体表现出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性,网络很容易成为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相同态度和立场的人频繁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愿意听到或者在一定的网络社区范围听不到不同的声音,使之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而更加强化了这一态度和立场,形成极端倾向,这就造成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2.网络空间中的“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16-2010)提出来的。她认为:“人们表达观点时的克制使得受到大声支持的观点显得比实际上更强势,而另外的观点更弱。在意见传播的螺旋过程中,一种场域形成的意见向其他场域传播,同时,这一过程鼓励人们要么大声支持某一观点,要么保持沉默,直到一种观点在公共场域占据上风,而其他观点在它的支持者变得哑口无言后从公众意识中消失。这一过程可以叫做‘沉默的螺旋’。”(22)这一理论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 “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关于传统媒介环境下公共舆论生成过程的假设,但是在新媒介,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下,这一理论仍然可以成立。在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心理恐惧感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体意见的压力作用方式有所变化,但其影响依然存在;网民的从众心理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网络信息越多,人们反而失去了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时间与兴趣,沉默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络空间中消失。在网络上,时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情绪极端者不断得到鼓励,声音变得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言词变得越来越激烈;而那些理性和温和的声音不断受到打压,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介于两者之间的声音,一部分沉默,一部分走向偏激。这就是“沉默的螺旋”发生作用的过程,最终形成网络空间中少数极端分子左右沉默的多数的局面,从而为网络多数暴政打开了便利之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络多数暴政中的多数实际上并没有形成事实上的多数,只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少数人的声音很大,表面上好像他们构成了多数,从而形成了一种多数的假象。
3.中国网民的非理性和不成熟
信息通讯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其成熟和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作为信息通讯技术的使用者,他们的成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由于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中国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有限,获得的参与经验和技能有限,也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样,在现阶段,中国网民对网络舆论环境和自身网络行为影响的认识都十分有限,导致中国网民的网络行为表现得比较幼稚,经常出现一些非理性和不成熟的举动,这也可能是网络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国网民要付出的学习成本。例如,对于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中国网民就没有清醒的认识。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意味着任何一点小小的浪花都有可能借助网络媒体变成轩然大波。网络论坛中一个帖子或网络上的一条小消息,可能引起大量网民的关注或介入,进而使事态不断升级,导致事实信息的扭曲和舆论评价的压倒性倾向。中国人往往相信多数人的意见,在网络中,由于网络传播中的“蝴蝶效应”的存在,有些时候并非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正确的,甚至正好相反。
当前,一些中国网民还在扮演破坏者的角色。负面的、极端的、表面的或者片面的信息,伴随着一些不良情绪,在网络上有时传播得非常迅速,并具有很强的破坏力。胡泳的研究发现:“在网上,由于攻击性强的行为总是会胜出,这造成了网络话语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通过议程的把握,少数人的意见在这一话语体系里可以被认为是多数人的意见;二是在这个话语体系中,很多人可以说话但是又可以不负责任,所以说理的人要比那些只会谩骂的人吃亏。”(23)这样,一些网络公共事件升级到一定程度之后,真相被假相所掩盖,本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化解的事件被严重对立化和情绪化,任何与多数发言者立场不同的观点都会被迅速地扣上各种各样的大帽子,谩骂和攻击替代了真正的理性批判。由此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多数暴政现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