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地旅游的美妙体验中加强对湿地价值的认知
我们如何获得对湿地的认识?可以从古诗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对普通人来说,有水有草的地方就是湿地。一些村庄经历了村前小河变成沼泽、稻田变成湿地公园一部分的过程;也可以从最近的新闻里知道湿地,2月8日,武汉府河柏泉湿地,两只被毒死的白天鹅被捞上船。
覆盖地球表面仅6%的湿地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被称为“地球之肾”。但在湿地的“解毒”功能和人为对湿地“投毒”之间,我们其实远没有认识湿地。2月2日,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定为“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
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日子——2月2日,世界湿地日。湿地,wetland,狭义上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积水体。水流带来流动与生命,如何将美妙的湿地旅游体验转换为湿地环保教育的课堂?今年,《湿地公约》对湿地与旅游给予特别关注,就是要通过研究旅游对国际重要湿地及其他湿地产生的影响,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宣传,以促进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立法和公民湿地教育都缺失
这几天,一条比较热的新闻是: 2月8日,武汉,两只被毒死的白天鹅被捞上船。武汉府河柏泉湿地,有人在白天鹅出没之地布下暗套捕鸟,并沿湖用“呋喃丹”剧毒毒鸟。在湿地的“解毒”功能和人为对湿地投毒之间,是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缺失、公民接受湿地教育的不足,也包括湿地生态旅游的粗糙。
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曾多年从事保护区工作,他说:“中国目前有2000多个自然保护区,1600多个森林公园,很多都和湿地有关系,湿地保护中很多涉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但是我们只是划了一块地方,在湿地管理方面很粗放。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没有管理计划,对于这一块地方里面究竟有多少物种,水禽迁徙路线是什么,这些家底都没摸清,只有笼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上我们比不上发达国家,甚至连有的发展中国家也比不上,例如印度。”
“没有一个部门是专门管理湿地的”
具体到湿地保护与管理上,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晓云称,“现在我国的湿地管理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湿地管理涉及到环保、水务、水运、渔政、林业等多个部门,但没有一个部门是专门管理湿地的。遇到问题,往往是湿地管理处的领导主动协调各部门来共同制定决策。我们希望国家能通过制度、政策等行政手段来完善湿地保护条例,并使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自然保护区一般都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一般禁止开发,科考活动需要审查进入,但是动物并不知道你划定的范围,很多问题要结合当地的环境,不是想得那么简单。”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负责人李理去过很多自然保护区拍摄记录,让他印象比较深的是青海湖自然保护区,这里生活着普氏原羚——世界上最濒危的羚羊之一。
上世纪60年代,普氏原羚曾是人们度过饥荒的主要食品,80年代后,草原牧业的快速发展和青海湖地区农业扩张,使得普氏原羚的栖息地进一步缩小,90年代,大面积推广的牧民承包网围栏,让普氏原羚栖息地进一步变得破碎化。李理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就看到了幼年的普氏原羚因为跨不过网围栏,挂死在上面。“当地也考虑到降低网围栏的高度,但是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人为及自然原因造成湿地萎缩严重
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张晓云称,“湿地退化是个国际性问题,我国湿地萎缩的情况非常严重”。一些村庄经历了村前的河流变成沼泽,稻田变成湿地又被圈进湿地公园的过程。除了环境污染、周边地区过度开发也让湿地保护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在洞庭湖地区,周边县市在湖区大量引种意大利杨、美国黑杨,这两种耐水速生的杨树品种已使洞庭湖许多地区出现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的情况。湿地萎缩的原因还包括经常干旱的天气,没有了水,也就失去了湿地的根本。
“光谈保护 路就越走越狭隘”
今年国际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旅游”,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称,“这个主题是国际上的规定,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希望更多谈及湿地保护,而不是旅游开发。”陈克林对此的态度是,“我从事保护区工作多年,后来觉得光是从保护谈,这条路就越走越狭隘。”1996年,陈克林提出了建设湿地公园,“之前说到湿地保护,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但是当地政府一般都不太支持,因为一划定为保护区,就动不了了,限制了当地的发展。”
城市周边湿地适合发展湿地公园
“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为主,而湿地公园则保护和开发并重,湿地公园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休闲的场所,它不会像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那么严格。适合发展湿地公园的湿地主要是城市周边的湿地。”北京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洪剑明解释。
寻求什么方法鼓舞当地去积极保护湿地,这就涉及到对于湿地的合理运用。陈克林举了一个例子,“当时在北京顺义的汉石桥,有两方观点,一方希望开发湿地做高尔夫球场,另一部分人希望保护汉石桥湿地。因为它毗邻首都机场,可进入性好,我的意见是将这里建设为湿地公园。”
通过冯小刚电影的传播,很多人都知道了西溪湿地,也是第一批通过验收的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晓云称,“在2003年之前,杭州的西溪湿地只是一条臭水沟。杭州市政府花了五年的时间整治,共分三期。政府的扶持是最重要的,而且它们的理念很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