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校“爱”学生“恨”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校“爱”学生“恨”

正面临着经济衰退带来的财务困境的美国大学,更乐于接收国际学生,因为外国学生背后往往有一个能负担高额学费的家庭。

“擦(Damn)!现在我才是这里的少数民族了。”来自美国的大一新生Farheen Siddiqui,读着关于华盛顿大学扩招国际学生的种种报道,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中国学生很可能是他发出这种感慨的主因。近几年,华人学生数量在美国增长迅速,也吸引了更多当地人与主流媒体的眼光。就在上周,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与美国《纽约时报》不约而同关心起了同一个群体——留美的中国大学生。

5.7万这个数字在一系列报道中被一再提及,这是目前在美国读书的中国本科生的数目。就在Farheen感叹自己几乎成为少数民族时,中国已超越印度和韩国,成为在美留学生的最大生源国。

“本地人觉得中国人是有钱的外国人,与此同时中国人却觉得他们在为懒惰的当地人的学业‘埋单’”

过去4年,到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数量增长了近5倍。与此同时,正面临着经济衰退带来的财务困境的美国大学,也更乐于接收国际学生,因为外国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能负担高额学费的家庭。

“我总是被中国家长们毫不在乎自己要付出多少的心态吓到。”加拿大籍华裔、北大附中校长助理江学勤对《纽约时报》的记者如是说。江先生在北京专门从事教育工作,能接触到很多计划把子女送出国留学的中国家长。

再看看本地生与外国学生学费的差距,美国高校对国际学生的欢迎就不难理解了。在加州大学,加州学生平均每年的学费为1.3万美元;而外国学生则平均支付3.6万美元。密歇根大学的本地生,要付的学费一般不超过1.3万美元,但国际学生的学费接近3.8万美元。

尽管国际生的学费如此高昂,可在北大附中江先生的40多名学生中,仅有一个因为家庭负担不起学费,而考虑申请奖学金。

虽然国际学生在公立大学中数量有限,但这足以令一些本地申请者觉得忿忿不平:国际学生在大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本地生的申请机会无形中被夺走了。

不过,《经济学家》与《纽约时报》的报道都指出,事实上,本地学生受惠于国际学生所交的高额学费。根据华盛顿大学招生主任的说法,这个算盘是这么打的:在这所大学,国际生占18%(2006年,这个数字才2%),每个国际生所交学费约为本地生的3倍,而这也正是在班里占1/4以上的本地低收入学生得以减免学费的原因。

据一些研究机构的测算,国际学生每年会给美国国民经济总量贡献约210亿美元。

不过,这样的数字可能并不能说服那些害怕孩子考不上大学的本地家长,以及一些政客。其中一些人甚至曾去询问华盛顿大学校长迈克尔·杨:如果他们愿意付与国际生一样多的学费,是否能够被学校录取?

江学勤在评价可能令两国人关系紧张的因素时,也说:“本地人觉得中国人是有钱的外国人,与此同时,中国人却觉得他们在为懒惰的当地人的学业‘埋单’。”

国际学生的涌入,带来的并不只是经济上的收益。这些外国学生也在改变着校园

据《纽约时报》的描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高校中的国际学生都保持着稳定的水平,直到近年来中国学生打破这一局面。如今,国际学生的增多,在美国各大州的公立与私立高校已成为普遍现象。在伊利诺斯州、印第安纳州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公立大学,国际生都达到10%左右,比5年前约翻了一番。私立学校中,国际生的比例还要更高。

这样的数据亲身感受起来,可能就是这样一幅景象:“我付了钱到国外深造,但这简直就像我在中国学习似的。”一位罗姓重庆学生这样形容自己在华盛顿大学的留学生活。在到达位于西雅图的校园之前,她就在网络上遇到了数百个将去这所大学读书的中国同学。

但是,对大学而言,国际学生的涌入,带来的并不只是经济上的收益。这些外国学生也在改变着校园——有时甚至给学校教职员的工作,出些意想不到的难题。

“如果我们真正要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学——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得意识到,他们的写作也带着‘口音’。”在华盛顿大学人文科学学院负责教写作的老师约翰·韦伯斯特总结说。

他从中国学生的写作作业中,注意到了中国学生的独特“口音”:汉语普通话中,“他”、“她”和“它”发音完全一样,也没有“a”、“the”之类的冠词,且动词形式是不变的,所以,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往往会在这些细节上头疼不已。

这些毛病在中国学生笔下经年难改,以至于韦伯斯特相信,教授们应该在纠正语法上少费点工夫,而着重于让他们把论文写得容易理解并且有趣。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