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内蒙古广大牧区的蒙古族牧民,经济、文化水平低下,疾病流行,人口下降,生活极为悲惨。解放后,人民政府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在内蒙古牧区提出了“人畜两旺”的口号。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中央和全国各省、市都给予了有力支持和全面帮助。这种支持和帮助是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直接主持下进行的。
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解除内蒙古牧区群众的病痛,制止人口下降,开展过一场消灭梅毒病的“驱梅”斗争。那时候国家还很困难,为了支援“驱梅”,在周恩来主持下,从中央和一些省、市抽调了大批医务人员,组成“驱梅”医疗队派往内蒙古牧区,同时还调进了大批药品和医疗器械,保证“驱梅”的需要。在中央和有关省、市支援下,经过“驱梅”医疗队医务人员的艰苦奋战,内蒙古牧区的梅毒病很快得到控制,短短几年就把给牧区群众造成灾难的梅毒病消灭了。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食品缺乏,大家都在为如何渡过难关积极想办法。1959年底,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在北京开会时遇到了康克清,康克清说,上海和华东其他几个城市有些孤儿,由于食品不足很难办,问乌兰夫能不能想办法帮助一下。
乌兰夫当即回答说:“可以。一个办法是给他们送一些奶粉;再一个办法是把这些孩子送到内蒙古。最好的办法是把孩子们给牧民抚养。牧民很喜欢孩子,不管谁家的孩子都喜欢,交给他们抚养,既可妥善安排这些孤儿,又能解决牧民缺孩子的问题,可说是两全其美。”
康克清觉得给牧民抚养的办法好,当即表示赞成。周恩来知道这件事后,很高兴,他对乌兰夫说:“这很好嘛,内蒙古地广人稀,特别是牧区缺小孩子,牧民又很喜欢,多收养些南方孤儿,帮助解决了南方的燃眉之急,并且对发展牧区人口和以后建设还有好处,符合‘人畜两旺’的要求。但要注意把工作组织好,把孩子们安排好。”乌兰夫说:“请总理放心,我们一定安排好,准保他们吃得胖胖的,长得壮壮的。”为了接收和安排这批南方孩子,内蒙古成立了以自治区卫生厅厅长为首的专门机构,抽调了一批医护和保育人员,负责孩子们的医疗保育工作。在1960年到1961年两年内,内蒙古先后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接来几千名孤儿。牧民见了这些孩子高兴极了,很多中年“阿妈”、“阿爸”,甚至“老阿妈”、“老阿爸”都抢着领。这些孤儿有了“父母”,有了温暖的家,茁壮成长,更加讨阿妈、阿爸们的喜欢。这批孩子后来都能讲流利的蒙古话,成了蒙古牧民的后代、草原上的新一代主人。其中有些还当了干部,成了科学家。
周恩来在内蒙古经济建设方面也花费了不少心血。他始终关心包钢和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包钢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包头作为重要工业基地进行建设,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在周恩来主持下定下来的。那时的包钢所在地,还是一片荒漠,在那里建设大型钢铁企业,建设新兴工业基地,是很不容易的。为了完成包钢和包头工业基地的建设任务,带动整个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央发出了全国支援包钢的号召。为实现这一号召,周恩来处处走在前面。在他的支持和组织下,支援包钢、支援包头、支援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的大军,从全国各地源源而来,设备和物资也成批地调进。在全国的支援下,到1959年,新兴工业基地包头已初具规模,包钢的大部分基础工程也已搞了起来,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包钢一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产。当一号高炉开始出铁的时候,周恩来亲自到包头剪彩,庆祝包钢建设初战告捷。1959年10月15日上午,周恩来到包头后,没有休息就听取了包钢建设情况汇报。下午,乌兰夫陪同周恩来到包钢参加一号高炉剪彩庆祝大会。剪彩后,周恩来嘱托要把建设搞好,要把高炉管好,并且高兴地说:你们做出了历史上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胜利了。但是,这胜利还是初步的,还要用更大的努力,加快包钢建设,加快包头和内蒙古的建设,夺取全面建设的更大胜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