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折腾经典的N+1种手段(3)

盘点:折腾经典的N+1种手段(3)

另辟蹊径型

如此吃力不讨好,为何还有人前仆后继对经典“下手”?其实经典之于后来的创作者,就像最精美的食材之于庖厨,每个自认为技术一流的厨师都想挑战最好的原材料,似乎不如此就对不起手里那把解牛的刀。

说起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经典,也并非没有珠玉在前。拿港片而言,我们现在所知的经典:《梁祝》、《倩女幽魂》、《夜半歌声》、《精武门》、《新龙门客栈》、《黄飞鸿》,其实也早有名作传世:196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导演,凌波、乐蒂主演;1960年,《倩女幽魂》,李翰祥导演,乐蒂主演;1937年,《夜半歌声》,马徐维邦导演,金山、胡萍主演;1972年,《精武门》,李小龙主演;1967年,《龙门客栈》,胡金铨导演,上官灵凤、石隽主演;黄飞鸿的题材更不知被拍了多少次,才轮到李连杰行侠仗义。

可以说,港片的黄金时代几乎就是围绕着翻拍产生的,而一部作品不断被翻拍,也间接证明了它的经典性。每一次的翻拍,都有可能产生新的标杆,被同时代的观众,送上经典宝座。

就像现在,提起“龙门客栈”,90%的人都会想到徐克而不是胡金铨。翻开徐克的履历表,摆在面前的一切更加令人称奇:几乎所有最著名的作品都源自翻拍,几乎所有的翻拍都自成一格,超越前作。

《黄飞鸿》、《新龙门客栈》、《倩女幽魂》无不有珠玉在前,徐克却仍然可以在银幕前啐珠咳玉,用浪漫飘逸改变以往“硬桥硬马”实打实的武打片套路,开创“柔性武侠”的先河,被誉为对古代“侠气”二字最精准的注解。而《梁祝》、《青蛇》等片更是脱离了古装戏曲片的陈窠旧臼,故事表皮下注入新颖内核,个人色彩浓烈,万象人世间,一骑绝尘。

但翻拍圣手也有失手的时候。对徐克而言,是“成也经典,败也经典”。

1986年,蛰伏多年的吴宇森拍出《英雄本色》,一鸣惊人。吴宇森不喜欢拍续集,拍完一部之后便打算收官。但徐克不。在《英雄本色2》里,他硬是让已经英勇就义的小马哥变出个活生生的孪生兄弟来再战一场。甚至在续无可续的情况下,仍然拍摄了《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换上和前两部完全不搭界的梁家辉梅艳芳,把类似故事换到越南再演一出。

同样的情形又在拍摄《倩女幽魂》时再次发生。这个系列虽然都是程小东执导,却无处感受不到监制徐克“命运的大手”。《倩女幽魂》2、3和第一部几乎毫无关系,第三部更是由梁朝伟代替张国荣,从书生变成和尚,重新再演一遍人鬼情。反响却一部更比一部差,经过岁月的沉淀,终于只有第一部成了经典,续作均成路人。

如今,他有祭出3D版《龙门飞甲》,除了青少年观众被刀光剑影所迷惑,众老观众全都摇头感叹今不如昔,廉颇老矣。

相比之下,幽默大师刘镇伟倒是无心插柳柳成阴。《西游记》各个翻拍版本都褒贬不一,唯独恶搞系的《大话西游》,历久弥新,在短暂的质疑声后迎来长久的春天,成为学院派和民间双重热衷的独特话题。严肃恶搞不失致敬意味,更隐约透露出深厚的电影情怀。

更聪明的是刘镇伟的好朋友王家卫,从不续作或翻拍经典,却在2009年,把当年开“哲学武侠”先河的《东邪西毒》重新制作成色彩更加浓郁的“终极版”。从前看不懂的东邪西毒北丐、刀剑草鞋桃花,经过岁月的磨白,忽然一一清晰起来。却原来风未动幡也未动,是少年的心已动。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