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对“三农”问题的感悟(4)

何平:对“三农”问题的感悟(4)

三、实现新型集体化的途径及发展模式

如何实现新型集体化,并且能够确保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应对“三农”危机必须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为此,这些年各地都在不停地探索,经多方考察,反复比较,发现河南省的一个有机农业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值得大家推广和学习。该农业园2010年创建,不仅具备新型集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做到彻底停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技术,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从秸秆、害虫、杂草综合开发利用入手,种养结合,实现元素循环、能量互动,创造了“低投入、高产出、零排放”的效应,生产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性,发展生态循环有机农业展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该农业园的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土地集中经营。依据土地流转政策,将一个村3000亩耕地全部流转到园区集中经营,同时,购置了配套的大型农业机械,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解放了生产力,避免了土地的荒芜现象,促进了生态农业产业化,与各地家庭经营下的生态农业区相比,规模效益十分明显。

2、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园区劳动分工结合每个员工的自身特点,给与相应的定位,最大限度地体现每个人的才能,顾及每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实行按劳分配,从而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专家指导与员工实践相结合。农业园聘请生态农业方面的专家为技术总指导,专家与有经验的老农联合攻关,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学原理,鼓励员工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熟悉和掌握生态农业的各项技术。

4、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企业化管理密切员工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不仅使农业生产的各要素(整地、播种、浇水、除草、虫害控制、动物养殖、沼气生产、有机堆肥、粮食收储运、深加工等等)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开发”,而且培养了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确保失地农民的就业安排。凡因创建农业园造成失地的农民,是否愿意参加园区的工作,由他们自由选择。如选择留下来务农,则园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供他们选择。

6、与失地农民共建新农村。园区不仅承担发展生态农业的任务,而且与失地农民共同建设一个大家向往的新农村,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农业园的前途紧密相连。具体建设将借鉴华西、刘庄、南街等新型集体化村的经验和做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农村环境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化。

通过对该农业园与各地的合作社比较,获得以下启示:

1、现代农业的发展最终要求家庭经营走向集体经营,这既是中国的国情,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一要依靠新型集体化,二要依靠农业生态化。

3、创建农村集体经济有多种途径,有政府创建的、有农村党组织创建的、有企业创建的、有个人合作创建的。不管哪种途径创建的,重在经济的管理和支配是否突出了集体,是否实现了共同富裕。有的集体经济虽然是政府创建的,但经济的管理和支配突出了个别人的利益,这样的集体经济名不富实,群众根本不会认可。相反,该有机农业园虽然是企业创建的,但经济的管理和支配恰恰突出了集体的利益,这样的集体经济自然得到群众的认可。目前最缺乏这样的集体经济。

4、土地流转必须保证失地农民的就业不受困扰,并为失地农民的前途着想,否则,农村早晚会发生动荡。

5、该农业园之所以能够成功,与领导者的抱负和志向是分不开的。2007年到2009年,该农业园的主要领导人常忧思国家的农业安全、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等,为国人家人的健康着想,遂决定放弃从前的一切,把自已的后半生致力与有机农业、有机循环利用的事业上来。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