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强国梦
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并非易事。
由于支撑自主品牌的技术、质量、性能与服务相距外资品牌甚远,代表中国汽车制造实力的自主品牌在最近两年出现下滑。
在“自主品牌面临的危机是不是汽车强国梦走向破灭的开始”的调查中,48%的参与者选择了肯定的答案,而29%的人认为,并不能说明是汽车强国梦走向破灭的开始。另外,有23%的人选择了不好说。
各方对自主品牌如何发展,持不同的观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5年内,当中国自己的国内市场步入成熟期,如果自主品牌车企仍不具备全球化生存的能力,基本上就意味着中国成就汽车强国梦的彻底破灭。
但也有乐观派。在上周的“中国汽车产业体制与机制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1986年国内汽车发展和国外的差距是30年,现在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汽车的差距笼统讲缩短到十年。
“我们建成汽车强国要做的,就是再用10年的时间追上,这个目标能否实现?我觉得能。”董扬对此表示乐观。
究竟什么是成为汽车强国的标志?董扬认为,第一,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品牌;第二,引领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潮流;第三,做到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
如果按照上述标准,国内自主品牌显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承认并努力缩短差距,成为当务之急。
“建成汽车强国当前有六个问题需要全行业关注。第一个就是自主品牌,特别是自主品牌轿车竞争力比较弱的问题,包括产品开发、技术储备、品牌力等方面。”董扬称,其次还包括汽车零部件、国家政策一致性、打造世界品牌、海外战略等问题。
作为国内汽车集团中兼并重组步伐迈得相对较大的广汽集团的总经理,曾庆洪接受包括本报在内的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中国汽车产业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体制、机制的问题。
因此,作为人大代表的他公开建议,国资部门尽快建立三个平台,一是“三旧平台”,包括企业旧厂房改造搬迁后享受怎样的政策;二是出资者平台,按照法规,政府是不能作为出资人的,但可以像新加坡一样,国资委成立一个专门投资的集团来投资;三是成立一个不良资产的储资平台。
“体制、机制再不改革,我想离国际企业只会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曾庆洪坦言。
事实上,中国年销量将近2000万辆的汽车市场中,无论大企业集团还是民营企业,还没有一家自主品牌车企全球年销量超过100万辆,因而,在全球汽车市场绝大部分步入成熟期的情况下,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以这样的规模还不能说具备了全球化生存的能力,更不要说全球竞争力。
从国家层面,在“当下是不是各方支持自主品牌发展的关键时机”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支持自主品牌事不宜迟。
从世界范围来看,德国、日本和美国等汽车工业强国发展都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自主品牌的政策,但由于缺乏连贯性以及执行力,收效并不明显。
对此,董扬感触颇深,他认为,要制定建设汽车强国的国家战略,政策不能相互矛盾,政策要长期稳定,“比如对于小排量汽车的鼓励,当初为了刺激市场出台政策,后来不需要刺激市场,小排量就不鼓励了,销量大幅下滑,这就是缺乏统筹考虑的结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