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快报记者:
有一个问题请问张国宝主任,在汽车领域的新能源应用方面,新能源技术攻坚举步维艰,国民似乎更关注旧能源及油气产品的价格是涨是跌。最近2月初,中国成品油价格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上涨,今年年初发改委有消息称,新的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将于今年择期推出,这个消息张主任能否证实一下,监控国际油价周期,由原来的22天改为现在的10天或14天,可否证实一下?
张国宝:
我在管能源的时候,凡是碰到人,多数都问我类似的问题。我一再说,我当能源局局长的时候没让我管能源价格,现在也还是这样,能源价格由价格部门管。这个问题请邵秉仁先生回答。
卲秉仁:
电价问题实际上是反映整个基础性价格。现在社会反映最多的是煤电价格不顺,怎么理顺?我认为必须坚持一种改革的方向,即整体上要建立一种根据供求关系和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来解决煤电价格的矛盾,解决在电价内部的不顺问题。因为现在煤炭市场已经放开了,而电价却由政府进行严格的管制,初衷可能觉得它是基础性价格,必须严格管制。但是,市场煤和计划电永远不可能顺利衔接。因此,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去破解。要理顺价格形成机制,用竞价的方式形成上网的价格,在供电端用竞争的办法形成售电的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以上是就电价的问题谈我的一点看法。
张国宝:
关于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这是价格体制改革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价格部门正在认真进行研究。你刚才提到的那些问题,比如和什么油价挂钩,是不是22天变成14天,我想都是价格体制改革中,他们在讨论的一些问题。
中国政协杂志社记者:
我也有问题想请问王炳华委员,有委员分析说,目前我国的核电技术处于后发态势,因此被其它的先进技术所制约,请问,目前我国核电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如何?我国核电技术的创新应该沿着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去发展?
王炳华: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目前我国有一个非常好的核电发展规划,而且有一个非常好的产业配套政策,明确了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核电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来发展核电,在这三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目前我们国家在核电技术方面走的是一条什么道路呢?实际是两条道路相结合,一个是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一个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道路。
王炳华:
我先谈谈关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道路。众所周知,中央政府决定引进美国目前最先进的三代或者三代半的核电技术,我们叫AP1000技术,目前全世界有8台机组正在建设当中,其中2台建在中国的三门,2台建在中国的海洋,2台建在美国的沃格电站,2台建在美国的维奇萨玛电站,这是世界首批采用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建设的核电站,具有极高的安全标准。这个安全标准是远远大于我们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目前限定的核电安全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两国政府和企业界密切合作,所有项目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第一个标志,三代核电技术走到今天,无论是在技术层面、关键设备层面,还是在材料层面,包括建设和运营管理层面,已经没有任何技术障碍。第二个标志,就我们国家本身来讲,这4台AP1000机组的建设,海洋核电站的2号是第四台,第四台建成之后,三代核电设备和关键材料国产化的水平超过80%,这是我们国家走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同时,我们国家也正在搞自主研发的项目,举个例子,清华大学高温气冷堆今年会正式开工建设,高温气冷堆带有明显的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这个反应堆在安全上具有固有安全性,不受任何保护条件的约束和限制,能够保证铀氢类反应堆安全可靠运行。
王炳华:
补充一句,核电的国产化问题进展的非常之好,我举一个例子,重大的锻接,所有大锻接都在我们国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过了一遍,全部可以国内自己来锻造。国产化的进展可能比有些同志想象的要好得多。
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张国宝委员和李河君委员,据媒体报道,中国能源在2020年才能达到90天石油进口量的标准,在这8年时间内,如果国际社会局势风云变幻,比如伊朗危机,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能源供应,国家在这方面有哪些相应的新的举措?李河君委员的问题是,汉能集团在开发新能源方面有哪些新技术创新?
张国宝:
规定只能问一个问题,那就请李河君来回答吧。
李河君:
我本来今天代表我们商会来谈问题,不能说汉能吧,我就说中国的新能源下一步怎么创新。可以说,现在太阳能的发电已经到了分水岭阶段。现在在很多人的眼里或者印象里,包括在座各位的朋友,认为太阳能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今天跟大家讲,太阳能大规模替代已经来临,这种升级过程当中,应该说技术起最主要的作用,太阳能产业新能源技术是先导,中国人在太阳能的技术方面跟外国差不了多少。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很多,比大家想象的要大。而且我们技术方面略领一筹。中国的制造业也非常有优势,太阳能产业新能源需要两个,一是技术,二是制造业为基础,这是中国人特别大的特点。所以,中国的新能源或者以中国民营企业领衔的新能源研发技术增长非常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