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5日,日本宫古,24岁的父亲抱起11个月大的女儿Sakura,在旁的母亲观望着被海啸冲毁的防洪堤。女儿Sakura于2011年3月11日出生,当天发生了里氏9.0级的地震和海啸。地震发生的前几分钟,这个刚出生的婴儿被父亲带到了宫古医院的房顶上。Sakura将在地震纪念日庆祝她的生日。
日前,路透社对日本网民进行了一项调查,主题是“大地震一年来,你生活中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截至3月5日,共有16000多人参与投票。其中,回答“没什么变化”的占26%,排在各选项之首;其次是“节电意识变强了”,占19%;回答“比起电视、报纸来,更加依赖网络信息”的占13%,位居第三;回答“不乱花钱、不买奢侈品了”的占8%;回答“已移居海外或正在认真考虑中”的人占6%,排名第五;此外,有3%的人提出“开始参加反核运动”,位居调查各项第十。
有家不能回,核阴霾依然弥漫心头
“如果仅仅是地震,现在我们应该已经重建家园了,或者至少每天都会有所改善。但是,现在却不然,灾难留给我们的只有不安。”带着4个孩子住在临时住宅的一位47岁日本女性无奈地说。
距大地震发生已经一年,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以内的约8万居民,依然不被允许返回家园。2月12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允许灾区人民第三次临时回家的政策,约有1000多人回到久别的故所。留在原地的房屋看起来没有任何变化,但核辐射的阴霾却依然漂浮在空中、弥漫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
“好像得了忧郁症一样,我吃不进、喝不下,瘦了8公斤。”去年3月以来一直和丈夫一起过着避难生活的74岁老人竹田的家,位于核电站周边10公里范围内。仅仅3个小时的“临时回家”时间即将结束时,老人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再次伸伸袖子,套了套自己心爱的那件和服。
自己测量辐射值,根据数值变换寝室位置
出于对放射性物质的担心,未被划入避难范围的一些福岛县住户,也选择了自主避难的方式。
“一想到即将出世的孩子万一得了病……”,福岛县川俣町的一位孕妇到神奈川县镰仓市自主避难。地震发生一个月后,她先到位于横滨的朋友家中避难,随后在“支援灾区的母子生活”网站上发现镰仓市有私人住宅提供寄宿,于是就搬到了那里。虽然家乡现在的辐射值较去年有所减少,但她表示,生完孩子后,依然不会返乡。“孩子的父亲因工作关系依然留在川俣町,不能和我一起来避难。但这是我第一次生孩子,真希望丈夫和父母都能陪在身边啊!”
据悉,自主避难的人群被列在东电赔偿对象之外,行政上也没有资金对其进行支援,只有借助民间支援的力量。
家距核电站40公里的一位35岁女性,每天自己测量辐射值,并经常根据测量结果变换寝室位置。“如果有经济上的援助,我也会考虑进行自主避难。”
食品安全自己把握,“国产”不再意味着安全
福岛核电站事故造成的放射性物质,在这一年内污染着环境。蔬菜、饮用水、牛肉、大米、奶粉等相继被检测出辐射超标后,日本政府一边对问题食品进行彻查,一边几度修改食品安全暂定标准,以安抚民众。“食品安全标准缓和了,就证明食品安全了吗?”日本民众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
负责全家饮食的主妇们为选择安全的食品,可谓心力交瘁。相模原市一位42岁主妇回想起去年6月在超市购物时的一幕说:“当时站在那里,不知道拿什么好,禁不住哭了起来。如果没有核事故,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过去我一看‘国产’字样,就会认为它是安全的。”
在食品流通业界已经兴起一股自主检测的潮流。千叶市有机蔬菜配送商“守护大地之会”购买了高精度的检测仪器,通过检测的蔬菜冠以“给孩子们的安心蔬菜套装”。这一做法受到许多家庭的欢迎,销量也一路攀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