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破冰之旅”报道的幕后细节

尼克松“破冰之旅”报道的幕后细节

虽然每个记者都被告知“不要采访工作人员”,但芭芭拉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翻译来到录像室,招手让摄影师过来,然后打开所有灯光。“翻译说,‘我不能接受采访’,可他已经出现在电视画面上了”。

40年前的尼克松访华,可能算得上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

自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几乎禁止所有美国记者访华。对于尼克松此访,中方却破天荒地同意将近100名媒体工作者随行,并且允许对“尼克松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的欢迎宴会”、“尼克松登上长城”、“参观故宫”这些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进行电视转播。

美国媒体的近距离涉华报道不仅改变了外界对中国的看法,也为尼克松争取到了调整外交政策所需的公共支持,同时还为中国政府逐渐给予国际媒体更大自由打下了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对尼克松此次“破冰之旅”相关报道的幕后细节知之甚少。直到不久前,美国南加州大学美中研究所制作的纪录片《解析中国之旅:改变世界的一周》公开发行,人们才得以一窥那些随访的美国记者们,在“历史性的一周”中遭遇的故事。

“谁要是能让我随尼克松前往中国,我就愿意陪睡”

“我们谈论着,在这场不惜一切代价的争夺中,谁将获得机会。”据合众国际社记者德克·霍尔斯泰德回忆,当尼克松访华的消息传出时,美国新闻界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在全美各地的新闻编辑室里,人们激烈地争夺着参加这一历史性旅程的名额。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间,白宫新闻办公室收到了雪片般的随团报道申请。每当美国总统出访,随访记者团一般都有150到200人。但这次,中国方面严格限制人数。经国务卿基辛格亲自出面协调,中方最终同意让87名记者和几十名技术人员随行。

“突然间,一些非技术人员——副总裁、总裁、执行制片人等,全都挤了进来,以‘音效师’、甚至‘电工’的身份报名。”美国广播公司的汤姆·贾里尔说。“一位年轻女士走近行政部门的某个官员,半开玩笑地说,谁要是能让我随尼克松前往中国,我就愿意陪睡。”担任基辛格助理的理查德·所罗门,如此描绘争夺名额的激烈程度。

总统讨厌《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差点儿没给名额

然而,尼克松本人对各家媒体却是亲疏有别。他发誓,要将自己最不喜欢的两份报纸《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排除在外。

《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提到:“总统说,《纽约时报》一个人也不让去。好在他身边的人极力劝说,尼克松总算勉强给了一个名额。”为了得到这个来之不易的名额,弗兰克尔动用了自己的资格和级别优势,让其他同事留在了家里。

可是,弗兰克尔登上飞机后发现,来自几家电视网的好几个副总裁也在飞机上,没有担当任何实质性角色。众所周知,电视媒体需要更多的名额分配给技术员和摄影师,“但每家电视网竟然都派了一堆闲人。很明显,整个行程的侧重点是为电视报道提供方便,而来自纸质媒体的我们少数几个,只是陪衬而已。我感到无比愤慨!”

《华盛顿邮报》也不受待见,该报1971年秋关于“林彪事件”的一篇报道,曾引得尼克松勃然大怒。在尼克松看来,报道任何中国不喜欢的东西,都可能令自己的访问泡汤。因此,当尼克松看到该报记者出现在名单上时,立刻将其划掉,并特别批注“绝对不行”。最后,还是在白宫新闻秘书齐格勒等人的劝说下,《华盛顿邮报》才没被打入冷宫。

启程的那天终于到来时,记者团的飞机上充满了召开超级派对般的气氛:“哇!我终于上飞机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丹·拉瑟回忆道,“我正前往中国,一个封闭了那么多年的国家,这种感觉就像要离开地球,飞往宇宙深处的某个星球似的。”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