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增水7.6亿吨 海水淡化优于南水北调?

每年增水7.6亿吨 海水淡化优于南水北调?

海水淡化产业“嗷嗷待补”

“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淡水不足的重要措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九三学社的一项名为《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建议》的提案(以下简称《海水淡化》)指出,“综合分析国家的战略需求和海水淡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出台积极促进海水淡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是当务之急。”

所谓海水淡化,是指脱去海水中的盐分,将苦涩的海水变成洁净的淡水。《海水淡化》提出,国家应建立并实行阶段性的“海水淡化补贴制度”。其中,对于进入市政管网的,每吨淡化水补贴约3.5元,以此消化目前海水淡化成本过高的难题。

本报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和《水淡化产业专项规划》相关的财政补贴政策将有望给出政策安排。

海水淡化成本低于南水北调成本?

《海水淡化》指出,中国是缺水国家,海水淡化是我国的战略需求,是“不淹地、不移民、不争水、不受气候影响”的水资源增量措施。

资料显示,为了应对水荒,全国年均超采地下水100 亿吨,开采率达98%,远超40%的警戒线,已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根据2010年颁布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30年,考虑南水北调东线一、二、三期工程和中线一、二期工程的供水量,并考虑部分海水利用量,我国11个沿海省市年缺水量仍将达到214亿立方米。其中,京津冀本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已消耗殆尽,水将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解决供水危机的方法,除了节水,主要是南水北调和海水淡化。”一位地方发改委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但关于两种路线的优劣比较,一直被社会各界争论不休。

对此,在2010年6月举行的亚太脱盐大会上,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节水处处长杨尚宝曾表公开表示,南水北调和海水淡化这两种路线是相互促进的。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国家要大力发展海水淡化。而南水北调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如生态影响等,也可以通过海水淡化来减压。

同时,就这两种路线的成本比较,各个利益相关者也一直在进行比较。“但由于其成本到底该怎么算,哪些应该算进去,哪些不该算,非常复杂,所以到底孰高孰低也一直没有定论。”前述发改委官员对本报介绍。

不过,根据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薛渤珣之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由于采用钢厂废气发出来的低价电,淡化海水每吨水的成本将从5.8元降到3.6元,从曹妃甸到北京东四环直线距离约220公里,高度落差45米,沿途设两级泵站进行加压提升即可输水,输水成本约每吨1元,这样在北京的售价可以控制在每吨5元左右,与南水北调引水入京每吨7元-10元的成本相比,有一定优势。

“尽管如此,海水淡化的成本较高,依然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膜与膜过程实验室主任高从堦对本报记者分析,财政对之进行适当的补贴,以培育这个新兴产业是必要的。

因此,《海水淡化》指出, 我国城市综合水价总体较低(3-6.5元/吨),水的价值与价格背离难以短期调整的情况下,对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海水淡化高成本(成本4-6元/吨,合理售价约7.5元/吨)”实行财政补贴,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