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激励的使用技术
激励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激励时机,激励频率,激励程度,激励方向四部分,激励技术的随需而变,是激励成败的关键。
1、 激励时机
激励在不同的时机进行,其作用和效率是不同的,打个比喻,一道菜的炒制,即使配方原料都一样,但如果在不同的时间放入调料,菜的味道和质量是不一样的。激励如果超前,会让当事人不知其所以然,感受不到激励的意义,而迟到的激励又会使被激励者感到没有意义了,多此一举,因为预期的心理期待没有在预期时间被满足,人都会有失望的感觉。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确定,激励时机呢?当然这个问题因为个人的心理需求的复杂,也是非常复杂的。再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实验者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时间上快慢的差异,激励时机可分为及时激励与适时激励;根据时间间隔是否规律。激励时机可分为定期激励和不定期激励;根据不同的工作周期,激励时机又可分为期前激励、期中激励和期末激励。激励时机既然存在多种形式,就不能单纯地强调一种,而忽视其他,而应根据现时的实际情况,多种激励时机多种选择,随需而用,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总而言之,激励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用得好,事半功倍,用的不好,事倍功半。
2、激励频率
激励频率是指一定时间里进行激励的次数。它一般是以一个工作周期,或一个项目周期为其时间单位的。当然在管理上,要强调投入产出比。但激励频率对激励效果是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的,然而二者之间并非一定是正相关关系,在有些条件下,频率高效果未必好;反之,频率低效果也不一定差。这是因为激励频率和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制约激励频率的客观因素很多,如工作内容性质复杂程度、任务目标的明确程度、工作环境人事条件、被激励者的思想、知识、技能、个人素质及对工作满意程度等。激励频率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和激励目标为目的。
一般来说,对于工作复杂性强、比较难以完成的任务,激励频率应当高,对于工作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激励频率应当低一些;对于任务目标不明确,需较长时期才可见成果的工作,激励频率应当低;对于任务目标明确、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激励频率应当高。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差的部门,激励频率应当高。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好的部门,激励频率应当低。当然,上述几种情况也不能机械而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恰当的激励频率。
3.激励程度
激励程度是指激励量的大小或指奖惩程度的高低。激励量大或小要以被激励者的工作业绩为标准,要以是否被激励者第一个达成组织目标期望为参考。工作表现突出的,在奖励上也应给予的相对高一些。对于第一个完成组织期望者,激励程度就高一些;以后再有人完成,激励程度就低一些。若滥施激励量或保守吝啬,非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挫伤被激励者的积极性。激励量只有与被激励者功绩的大小相符,才能够发挥激励的作用并达到目的。
工作中,过分优厚的奖赏,会使人感到得来轻而易举,用不着进行艰苦的努力;过分严厉的惩罚,可能会导致破罐破摔心理,使他们失去上进的勇气和信心;过于吝啬的奖赏,会使人感到忙碌半天结果徒劳一场,从此消沉下去,提不起工作干劲;过于轻微的惩罚,可能导致人的无所谓心理,时间久了,让人不但不思悔改,反而更加变本加历。
所以从量上把握激励,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激励程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有一些人认为,激励程度越高,鼓舞士气和作用就越大,激励程度越低,鼓舞士气的作用就越小。也就是说,激励程度被与激励结果成正比关系,而在现实工作中,这种说法并不总是正确的,激励程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它是具有一定限度的,超出了这一限度,也就失去了激励的作用,正所谓“过犹不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