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现象的制度根源:权力错位和权力失控(2)

腐败现象的制度根源:权力错位和权力失控(2)

核心提示:体制改革与创新,归根到底是解决权力的配置与使用问题。当前,围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各级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来源、运行、制约与归宿。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这是关于国家权力运行的实质与要害,也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实质与要害。

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国家权力真正置于人民的监督和管理之下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160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论述,影响到整个改革开放历史时期,成为党的几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改革的共识。在充分肯定这一点的同时,也有必要作进一步反思:虽然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为什么一些体制中的弊端却难以消除,甚至愈加严重?尤其是权力错位、权力失控等腐败现象,为何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就不能不涉及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目标问题。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曾从多个角度进行精辟论述:一是“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力”。二是“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促进“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三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改变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让人民满意。(《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2、336页,第3卷第180页)

邓小平反复阐述的这三个方面改革目标,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这就是,使国家权力真正置于人民的监督和管理之下,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回归。这既是体制改革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又是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改革实践反复表明,能否跳出权力在少数人中配置的局限性,真正实现“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回归,直接关系到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成效。这样一种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对于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尤其具有特殊意义。

反思以往的改革,某些改革不够彻底、人民不够满意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游离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和调动全体人民积极性这一根本前提和根本目标,改革仅仅局限在国家机构内部,从而造成了广大人民对改革的严重隔膜与疏离,造成了体制改革难以逾越的误区。比如政府机构改革,30多年来进行过多次,声势很大,收效甚微,周而复始,有的甚至原地踏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仅多在机构增减、人员去留上做文章,没有超越“权力本位”的局限,没有深层次地解决好“权利本位”即如何建设好公共政府和加强人民对国家机构管理与监督的问题。因此,如何变“控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如何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一直成为党政机构改革难以突破的难题。此外,诸如“住房改革”、“公车改革”、“公款消费改革”等等,虽然改革初衷甚好,改革声势很大,但几乎无不浅尝辄止,以至不了了之。究其根本原因,无不可以归结到“权力本位”这一改革误区上来。这种改革的误区和教训值得深入总结和记取。

体制改革新境界:将以人为本贯穿改革全过程

跳出“权力本位”的改革误区,回归“权利本位”,具体到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运作程序上,就是要从“以权为本”彻底转变到“以人为本”上来。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重点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把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到以人为本上来。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是政治建设与运行的主体。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与政治发展的实质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必须一以贯之地定位在人民政治积极性的调动和主权利益的实现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必须切实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理顺人们的政治心理,增强人们的政治信任,始终把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实现人民民主权利作为改革目标,由此增强体制改革对广大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把体制改革的动力定位到以人为本上来。

社会主义改革深层动力源泉,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政治上层建筑任何一方面的改革,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的愿望,充分汲取人民群众支持改革的力量,并且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热情参与,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效。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自觉参与,把改革仅仅局限在少数人之中,那么这样的改革势必要走弯路,甚至有可能演变成少数人之间的权力角逐,那就完全背离了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三,把体制改革的标准定位到以人为本上来。

对于任何一项改革来说,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都是不可分割的,生产力是基础,是直接标准,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要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说,人民利益标准是根本标准。“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314页)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如何?反腐倡廉建设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要用人民利益标准来检验。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放心不放心,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的最根本标准。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