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个体户发展遭遇“制度性冷漠”(3)

媒体称个体户发展遭遇“制度性冷漠”(3)

个体户问题已经从改革问题转变为社会公平公正问题

面对个体户所遭遇的种种困境,有人曾评价,这是个从“改革先锋”变成“改革弃儿”的群体。

张道阳则察觉到,30多年来,个体经济的形态并没有多大变化,但这个群体的组成成分已经改变。

他的感觉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最先冲破传统体制的力量,个体经济比传统的计划经济高效得多,而其参与者也是那个年代最渴望经济自由的一群人。但改革至今,多层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呈现,个体经济变成弱势的经济形态,并不会给政府贡献太多财政收入,其组成成分也转变为以谋生、糊口为主要目的的城市底层群体,特别是大量进城务工、创业的农民工群体。

这意味着,个体户问题已经从改革问题转变为社会公平公正问题。

张道阳遇见过一个年轻的个体户。这个22岁的年轻人这样描写自己的生活,“从7岁开始我的生活就不那么明亮了”。他从小陪着父母在菜场里做生意,还要照顾风瘫的爷爷。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他便在作文里许愿:“希望有一个可以安心奔生活的地方,让每个人都可以勤勤奋奋安安稳稳地过上他们的日子。”

一篇2009年发表、题为《北京外来农民个体户经营现状调查研究》的论文指出,进京的农民个体户年平均利润呈逐渐下降趋势。90%以上的受访者提到,以前随便做点生意都赚钱,现在却是稍不努力就赔钱。

另一个现实是,政府对于个体户的扶持政策面临“制度性冷漠”。

据张道阳观察,每年进行就业统计的时候,往往会把个体户的数字纳入中小企业计算,而要扶持中小企业的时候,登场的却都是衣着光鲜的企业家,不会再有人“搭理个体户”。

“扶持对不上口,人家哗啦哗啦打麻将,没人陪你打扑克。”张道阳解释道,某些政府部门分配社会财富的过程,往往是谁有能力谁争取,而个体户“连争取的能力都没有”。

“归根到底还是发展观的问题。很多官员想的是,这些人对GDP没有多大贡献,对财政也没有多大贡献,为什么要扶持他们?更何况,他们当中很多还是外来的农民工。”张道阳说。

《北京外来农民个体户经营现状调查研究》一文还指出,城市中的经营性房屋租金越来越高,很多农民个体户不得不集中到四环甚至五环外,或者在城市中做流动摊贩。

张道阳的几个高中同学,在中关村最红火的时候租了柜台挣了点钱。有眼光的买了柜台,如今还能经营下去。另外两个人则选择了离开,因为房租把绝大部分利润都吃掉了。他们对张道阳说,在中关村买东西,恐怕一半以上都是消费陷阱,没办法,“不骗,就干不下去”。

回到老王,他的小铺子有30多平方米,搭在成都市的一座立交桥下面,每月要交的租金是1000多元。这是他奔生活的地方,也是他的“家”。他和父母以及上初中的儿子4个人都住在铺子里。在干个体的前两年,他挣了两三万元。老王曾经想,再挣上几万块钱“就能买房子了”。

“现在?买房?想都不要想,这是啥子生活喔!”39岁的老王愤愤地对记者说,“我干了10年喔!”

“过去老百姓讲‘吃瓦片儿’的成了现在的食利阶层,而那些个体户忙碌终日却难有回报,说明现在这个分配体制是有问题的,缺乏活力的。”张道阳谈起同学和老王的境况,“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整个蛋糕做得很大,强势者吃完了,还能剩下一块儿,别人也够吃。现在速度要降,强势者如果还像以前那么吃一大块,这上亿的处在弱势的个体户还分什么啊?”

他注意到,在美国纽约市曾发生过一件与小商人有关的事情。

有议员提出,对纽约一直允许的占道经营加以“有条件”限制,结果被大部分议员否决,理由是,取缔占道经营将使一部分“新移民”、“小生意从业者”的生存权利受到“可想而知的伤害”。

目前,纽约有超过1.2万名有执照的街头小贩,86%都是外来移民,其中人数第二多的恰恰是来自中国的小商贩。

张道阳评价道,一个穷人过不好的社会,富人同样不会过好。而对一个国家而言,“公正地尊重和维护每个公民的发展权比什么都重要”。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